沂水县高桥镇:工农双驱 助力精准脱贫

2016-12-30 12: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临沂12月30日讯(记者 安娜 通讯员 吴世翠 张欣 冯永梅)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沂水县高桥镇在扶贫实践中,始终以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培植难、增收脱贫难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密集型加工企业,工业、农业双向驱动,助力精准扶贫,确保2017年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发展高效农业,为扶贫注入活水

  眼下,沂水县高桥镇刘家山宋村的刘春刚正在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丰收的景象让他喜上眉梢。“今冬的蘑菇长势特别好,等到元旦就能上市了,每斤至少卖到三块钱,一直可以卖到明年的清明。”刘春刚介绍说。

  刘春刚家的大棚总共占地三亩,年产蘑菇可达16万斤,由于种植技术好、菜品无公害,因此备受市场追捧。“这不,还没上市,周边的学校就已经发来了订单。”刘春刚得意地介绍道。刘家山宋村鼓励村民先富带动后富,像刘春刚这样的种植大户,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村民的收入。

  在每年蔬果采摘期,大棚里都忙得热火朝天,无论是农忙后清闲的村民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都是这里的“常客”。“俺们在这大棚里一边干活,一边拉呱,暖暖和和地每天还能拿60块钱的工资,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好穿的,上哪找这么好的活儿啊。”刘家山宋村贫困户刘月玉高兴地说。

  在高桥镇马于方庄村还有一位种植专业户于松山,他承包了73个大棚,占地约120亩。作为“县级劳动模范”,他不仅自己致富,帮村集体增加收入,还为村里的贫困户出谋划策,马祥銮就是其中的一位。“老于不仅分给了俺两个大棚,还给提供化肥、农药和技术,俺只要帮着管理就行,挣了钱还都给俺。”马祥銮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产业发展迅猛,高桥镇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蔬菜大棚已经成为该镇广大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不仅丰富了城乡“菜篮子”,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据了解,高桥镇辖60个行政村,6.2万口人,建有不同形式的大棚800多个,主要种植蘑菇、橄榄、芹菜、圣女果等蔬菜水果,不仅带动了全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平台。

  发展密集型工业,为脱贫提供动力

  高桥镇在发展高效农业助力精准脱贫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密集型加工企业,截至目前,全镇密集型加工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劳动力近2000人,极大地方便了镇上的群众就业。

  新大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各式箱包及体育防护套类产品为主的工贸一体企业,自企业在高桥镇投资建厂以来,现已拥有300多名娴熟稳定的员工队伍。这些员工大部分是周边村庄的妇女,她们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回家打理家务照顾老人孩子,每月可收入2500元左右,这其中还有40多家贫困户。“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在厂里建了幼儿园,她们可以一边挣钱,一边送孩子上学,方便了不少。”公司总经理张金玲介绍说。

  “这里该用什么颜色好?”“我觉得黄色好看。”“用绿色也挺漂亮的啊。”手绣扶贫车间里一群妇女正商量配色。手绣是高桥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该镇沭水南岭村,多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高桥镇立足自身优势,联合新大洲公司,依托资源优势,还成立了手绣扶贫车间。“这个手绣车间总共有20人左右,大部分是镇里的贫困户,天冷的时候她们就把手绣布料和针线拿回家干,我们每天给她们40块钱的工资,这样也能补贴点家用。”手绣扶贫车间负责人杨青梅介绍说。

  该公司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既搭建了精准扶贫新平台,又传承了手绣艺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俺怎么大年纪了,腿脚也不方面,多亏了厂里成立手绣车间,俺还能绣个荷包挣点钱。”沭水二村78岁的石金桂大娘高兴地说。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今年全国精准扶贫的东风下,沂水县高桥镇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正在加快步伐,逐步探索多种模式的精准扶贫思路,做到全镇精准扶贫不剩一户、不落一人。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热线0539-2525318,邮箱luwangly@163.com或关注鲁网临沂官方微博(鲁网临沂新闻中心)微信(鲁网临沂)。

  

责任编辑: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