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革命文物+”传承山东红色基因

2021-04-30 11:5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30日讯 革命文物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革命文化传承的载体。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故事,见证着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和红色印记。在助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当下,一系列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也在齐鲁大地迈入实践。与此同时,省也开始进一步布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并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三年规划,示范推进革命文物连片保护。 

  整合资源加强展示利用 

  作为革命老区的山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革命历史,也积淀下深厚的革命文物资源。根据已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全省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897处,数量在已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的省份中名列第二。可移动革命文物方面,全省共收录近现代相关可移动文物94091件。 

  此外,全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达到223家,其中已经备案登记的63家。国务院公布三批抗战纪念设施,省共有30处入选,其中文物保护单位13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去年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山东省有93个县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从整体来看,省革命文物资源跨度长且有连续性。内容涵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完整历程在类型方面,省革命文物资源丰富全面,包含了纪念碑,故居、旧居,纪念馆、纪念堂等,还有票据、书籍、家信、武器、纪念章、生活用品等可移动文物。此外,省革命文物价值较高且蕴含丰富精神内涵,有明德英故居、王换于故居等沂蒙红嫂的旧址,有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渊子崖抗日烈士塔等军民团结抗战的典型遗址,有九间棚、厉家寨和山东“小三线”工程旧址等,是弘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 

  融合发展推动资源转化 

  基于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的类型和深厚的内涵,近年来,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创新形式方面,省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各类艺术的创作。民族歌剧《沂蒙山》,吕剧《大河开凌》,话剧、舞剧《乳娘》,复排经典京剧《红云岗》等一大批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成功立上舞台,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有效依托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省先后建成红色旅游景区百余个,其中A级景区49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4个。 

  在推动红色与绿色、节会、民俗等融合发展方面,沂南县沂蒙影视基地、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地、聊城孔繁森纪念馆入选国家发改委和文旅部评选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2016-2019年,全省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年均增幅9.8%;红色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3.8%。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3.8万人,综合带动间接就业52余万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编制规划推进连片保护 

  去年11月,《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通过,推进了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 

  与此同时,省通过规划引领,摸清革命文物家底。启动《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了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工作,并公布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名录。开展了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摸底工作,掌握了全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的基本情况。开展了革命文物征集工作,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口述资料进行调查收集,跟进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开展第六批省保申报工作,增加了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对意义重大的革命文物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推进市县确定一批革命类市县级保护单位,做到应保尽保。 

  下一步,山东省将示范推进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拓展革命文物基础工作。编制并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三年规划,建立并推行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重大工程清单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清单。围绕重点革命文化线路,布局一批重点保护展示项目,加强相关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此外,健全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掌握革命文物资源的保存现状和保护需求,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录,不断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做好革命文物认定、公布工作,指导开展革命文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建一批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革命历史研究基地。 

  在融合发展方面,强化载体建设,推动革命文物工作融合发展。强化革命文物与艺术创作、“一部手机游山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融合,让革命文化搭车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上下联动,融入重点,“润物更有声”,发挥革命文物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效能。(通讯员 许倩 刘海波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