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兰陵向城乡村振兴服务队:干点实事儿 办点好事儿 解决难事儿

2020-08-19 10:0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19日讯(记者 杨成喜 通讯员 冯磊 李凤朋 刘星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服务队的任务就是补齐短板,带着资金、和技术深入乡村,用产业实现乡村振兴,记者走进省派兰陵向城乡村振兴服务队驻点兴明后街村,一个个崭新的高科技大棚坐落于路边,这正是乡村振兴服务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之一——产业脱贫。


  资金统筹好钢用在刀刃上
  彭学军,是省派兰陵向城乡村振兴服务队的队长,军人出身的他,依旧保留着军队里干净利落的军人作风。
  “乡村振兴,主要就是抓产业,有了产业致富才能长久持久,我们乡村振兴服务队就是要干点实事儿 办点好事儿 解决难事儿”,采访刚开始,彭学军就如此开门见山般地为自己和服务队的工作定了调子。
  5个村,2年,1000万资金,加上市里为每个村配套的50万资金,这是彭学军所在的乡村振兴服务队所有的资本。
  算下来,每个村平均每年有150万的资金可以调度使用。“虽然资金可以平均到每个村,但我们的资金在使用上是统筹调度,因村制宜,按需分配”,彭学军告诉记者,发展程度较好的村,在资金分配上就会少一点,更多的资金用在薄弱村落的基础改善上。
  庄屯村,是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的5个村之一。该村的发展基础较好,在2017年就被评为美丽乡村。“对于这类乡村,我们就不会再投入大量资金搞村容村貌建设,在庄屯村我们用了少量资金对村委会的党建领域进行了改造”,彭学军说,“村容村貌的文化建设,对于真正的乡村振兴来说是表面工程,无益于实现乡村的脱贫致富”。
  在统一调度下,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向了更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在资金使用上做到严格透明产业发展也遵循着讨论调研等民主程序。
  产业整体规划连片打造集体发展
  记者所到的庄屯村,在籍人口约6300人,每人名下都有1.5—2亩土地,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常年在外做着蔬菜生意。必然的结果就是村里的土地大量闲置。
  乡村振兴服务队入驻后,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发现村里还是更愿意发展农业,好好利用一下手里的土地。
  兰陵,作为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植历史,自然也积累起了不错的蔬菜种植技术,庄屯村也不例外。
  发展果蔬基地,成了庄屯村的振兴的选择,初步规模定在100亩。“我们与李锦记签订了合作协议,种植的豆角,他们都会统一打包收购”,彭学军说就在庄屯村西不远处,有着一片冬枣种植基地,这也是乡村振兴服务队的产业项目。2020年的6月份,这里上市的冬枣每斤市场销售价可达到60元一斤,最低的时候销售价也有20元一斤。
  据彭学军介绍,连片打造的产业,既有蔬菜种植,也有瓜果种植。这背后藏着乡村振兴服务队梯次配置的深意。
  “我们的产业规划并不是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既注重短期利益,更看重长远效益”,彭学军说,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省派兰陵向城乡村振兴服务队采取了“短效+长效”的模式来梯次配置。
  “短期效益如蔬菜产业,基本上当年就可见效,苹果种植,快的话也得3年才可见效益”,彭学军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服务队在产业规划上保持相对独立的基础上,更是积极融入乡镇自己的发展规划,争取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借助政府的规划来为自己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鸿雁”回乡以市场为导向
  庄屯村未来的100亩蔬菜基地,村里计划着种植冬瓜、辣椒、大白菜、甜瓜等品种。这些品种蔬菜对于庄屯村的老百姓来说,不仅熟悉,还不愁销路。
  畅销的背后是村里在上海有一位做蔬菜生意的“能人”。“我们村的庄庆印在上海江桥做蔬菜批发生意,相对来说规模还不算小,我们村就拿冬瓜来说,根本都不够他销售的”,庄屯村村主任庄艳华告诉记者。
  30万销售大军下江南,这句话在临沂可谓是家喻户晓,说的正是兰陵30万父老乡亲在江南一带从事蔬菜批发生意,而这也成了兰陵发展蔬菜产业最大的底气。
  就在记者入村采访前不久,兰陵县委、县政府带领各乡镇相关负责人集体南下,拜访在江南一带的兰陵人,为家乡的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寻找来自一线市场最新的消息,并盛情邀请在外的兰陵人关注兰陵,向城镇的相关领导也在此行中。
  “他们这一次前去,一是寻找继续开拓蔬菜市场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邀请在外创业打拼的‘鸿雁’北归,更多地关注家乡的发展”,彭学军告诉记者。
  在政府的引导下,向城镇的蔬菜种植与在江南的兰陵人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市场讯息也更加畅通。“来自市场一线的‘鸿雁’们会将市场最新动向(比如什么菜时兴、什么菜好卖,南方市场上又出现了啥新品种),都会将这些信息传回家乡,家乡父老也会根据市场一线的消息适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彭学军说。
  如今,向城已经有不少来自南方市场一线的新品种开始试种,真正体现着农业方面的兰陵速度。
  人才支撑培育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曾经的农村有句老话,“农村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完全凭不成体系的经验种粮早已不再适应。
  技术和人才,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了培育属于乡村振兴自己的“土专家”,省派兰陵向城乡村振兴服务队在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注重本地人才团队的培养。
  “我们与兰陵宏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人才培训战略合作协议,由宏强合作社给我们搞人才培训,去年搞了两期”,彭学军说。
  真正走地头上走出来的“土专家”,兰陵宏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军建,可谓是兰陵蔬菜产业里知名的人物,承担着兰陵乃至全国市场不少的蔬菜种苗育种业务。不仅与农民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也是更懂农民的专家。
  “每年雨季,他都会给我们农民讲解雨季的注意事项,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品种,提高亩产效率,还会走进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病虫害防治”,彭学军告诉记者。
  除了向本地“土专家”求教,彭学军还会为乡村的种植户们邀请省市里的专家来授课。
  在乡土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兰陵县委县政府也是加大了投入,兰陵县率先开展的“四雁”工程,都会有资金补助,鼓励符合条件的鸿雁、归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中,最终实现兰陵的雁阵齐飞的宏伟蓝图。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