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民政局派驻蒙阴县常路镇大张台村第一书记万红娟:小煎饼“摊”出大产业

2020-06-24 10:5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

  脱贫路上,有一批人呕心沥血,从“土缝”里趟出一条致富路;扶贫阵中,有一批人殚精竭虑,用脚踏实地为贫困群众生出一线希望,他们就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奉献自己的智慧,为贫困群众织牢一张致富的网,他们,奉献自己的青春,在脱贫的战役上组成一股中坚力量。
  由碧桂园鲁南区域全程支持的“蒙山有礼 为爱行动”暨“我是第一书记 我为家乡代言”公益扶贫活动,以第一视角走进奋斗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感受他们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磅礴力量。
  鲁网6月24日讯(记者 李宇歌 实习记者 赵盼盼)煎饼是沂蒙山特产,也是沂蒙人赖以生存的主食,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它。山东省蒙阴县的大张台村,这种普通至极、司空见惯的食物,却在“煎饼圈”流行了起来,甚至还流传着一句俗话:“蒙阴的煎饼看常路,常路的煎饼看张台。”大张台村煎饼如此出名,离不开临沂市民政局派驻常路镇大张台村第一书记万红娟与大张台村村民共同探索的发展模式。

  集约资源资产,发展煎饼产业

  常路镇大张台村地处丘陵 ,土地贫瘠,只能在石头缝里抠田地。但大张台村的祖祖辈辈在薄田里种植地瓜、小米、玉米等粗粮,再利用常路镇有名的南泉,把粗粮精细化,磨成面,摊成煎饼,由于手工制作加上原料优质,“张台村”煎饼连续两年荣获常路镇煎饼文化节的第一名。

  万红娟驻村后,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大张台村号称煎饼专业村,手工煎饼有群众基础、有地域特色,和村“两委”一起,制定了煎饼产业园的规划思路。

  针对煎饼生产户加工散乱、有规模但不规范的实际,万红娟依托原有的合作社,成立了蒙阴县常路张台煎饼专业合作社,引导、帮助煎饼合作社,注册“张台村”和“常路孝河”两个商标,并会同相关部门,一起制定出台了“手工煎饼团体标准”。

  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区域影响力

  为了把煎饼产业做大做强,万红娟多方筹措资金共240 万元,规划建设集煎饼加工、销售、体验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煎饼文化产业园,目前,1800平煎饼生产车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煎饼的生产品种由原来单一的玉米、小麦、大米3个品种,创新出了红枣、荞麦、香米、黑五谷、紫薯、高粱、燕麦等22个品种。

  万红娟还与煎饼合作社共同研发了以小米、黑芝蔴、大豆、红枣为主要原料的“月子”煎饼,其配方独特、营养成分搭配合理改变了产后妇女坐月子不能吃煎饼的历史,深受产后妇女的欢迎。

  “大张台村全村408户人家,摊煎饼的就有150 多户人家,煎饼产业园的建成,家庭妇女们不用外出打工,一天能挣120左右元钱,每月收入大概3500元上下”万红娟说到,“煎饼产业园的产权是村集体的,每年的房租可以为村集体创收15万。”村集体有了资金,村容村貌也有了全然一新的改变,道路硬化了、路灯按上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张台村煎饼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围村落煎饼的生产。“我们村南部的一个地方就是新泰的一个村,也跟着发展起来了煎饼手工业,”万红娟笑着说道。

  煎饼作为主食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虽是特色但也限制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外省销售成为一个难题。面对外销难题,万红娟计划在产业园引进电商,对煎饼进行精包装,将煎饼作为沂蒙特产销售。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