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林获第四届“最美院前急救先锋”
鲁网9月17日讯 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临沂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承办、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最美院前急救先锋”,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林获第四届“最美院前急救先锋”荣誉。
今年33岁的赵林从2016年开始从事精神科院前急救工作,虽然之前已经有过精神卫生临床的工作经验,但到急救岗位后,深入到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和发病第一现场,让他更加深了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患者背后的家庭,坚定了“挽救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这一工作理念。
院前急救两个最:出车时间最长,面对患者最危险
在所有的急救工作中,虽然精神科急诊出车次数不是最多的,但是单次出车的里程和时间却可能是最长的,作为临沂市唯一的精神疾病急救分中心,赵林跟随救护车走遍了临沂的“三区九县”,有时单次出车需要4、5个小时,常常会因为此无法按时下班,有时白班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十点。
同时,因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危险性,精神科急诊也可能是与公安干警“打交道”最多的,“重性精神疾病”救治一直是精神科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较严重,社会危害巨大,很多患者会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甚至会出现杀人和自杀,这使得精神科急诊和普通急诊有着很大区别。
因患者危险性较高而且随车医务人员较少,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现场救治中,环境复杂,医务人员更容易成为患者攻击的对象。大多数时候需要民警甚至特警的协助和护航,钢叉、防爆盾牌逐渐成为工作中常见的东西。
出车患者发病打人,身虽痛但医者初心不改。虽然从事精神科多年,但是由于在急救途中,在缺少人员的协助,在劝说和保护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疾病发作,赵林曾多次受伤,2017年8月,精神卫生中心急诊接到一患者家人的求助,称“患者整日在家自言自语,而且容易冲动,赵林很快到达患者家中。
一开始患者非常配合,但在运送途中,患者突然情绪不稳定,对着赵林动手就打,赵林身上多处受伤,忍着疼痛,看着失去控制的患者,他想,自己的付出值得吗?到达医院下车后,患者家属看到赵林被打,一直道歉,看到患者年迈的家属,赵林心情平复了许多,身上的伤也似乎没那么疼了。
“那时候,我想起一位精神科老主任说的话:精神疾病患者攻击他人往往是为了获得帮助,患者因为精神症状才出现攻击行为,攻击他人多数是处于恐惧或者自我防卫。”赵林说,想到这些,他的同情心和医者责任心战胜了委屈情绪,患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继续攻击他人,他的整个家庭也将难以维持。患者在医院里接受规范治疗,对他本人,对家庭,对整个社会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这一切坚定了他从事精神科院前急救的信念。
不断总结急救经验,为挽救患者生命下苦功
虽然在精神专科医院,但掌握急救综合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2019年初,赵林接诊一位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出现室颤,赵林赶紧拿起除颤仪给予患者电除颤,患者病情危重,反复出现室颤。赵林先后给予患者10余次除颤,经过抢救,最终患者恢复心跳。
回想起抢救过程那惊心动魄的感觉,还有抢救室外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加深了赵林对生与死的理解,对生命更加敬畏,工作之余,他勤学苦练,总结学习临床急救知识,提高自己的抢救技能。
疫情期间为患者奔忙,舍小家为大家平安幸福
2020年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初起,部分医院科室处于“封闭”状态。然而急诊科是不能停歇的岗位,疫情期间一位郯城的患者家属通过120电话向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求助:患者精神疾病发作已经10余天了,发病后,患者在家中屋顶跳下,全身多处骨折。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出院后一直在家卧床。因为发病,患者总是担心家人会害自己,一开始是拒绝服药,后来发展为拒绝饮水、进食。
听说这一情况,虽然是疫情期间,但为了患者的生命,赵林请示院领导批准,经过近1个小时的行驶,到达患者家中。经过排除“新冠肺炎“接触史,测量患者体温正常,询问无发热、咳嗽等病史,赵林迅速将患者接入院并给予积极救治。
疫情期间,赵林赶到患者家中接诊的情况还很多很多,因在急救过程中会接触大量患者和家属,担心可能接触“新冠肺炎”,传染给家中老人和孩子,赵林便吃住都在单位,与家人分开1月多。这期间,赵林非常想念孩子和父母,一想到他们的短暂分离,可能会挽救一个个因精神疾病发作,处于破碎边缘的家庭,赵林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获奖的消息传来后,同事们都为赵林感到骄傲。“荣誉是一份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在今后的日子里,为一名临床医师,我一定要用更加精细的医疗技术,更加过硬的专业知识服务于患者。”赵林表示,今后他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自己,服务好每一位患者。(通讯员 程贵宝)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