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创新开出科技繁花 擎起地质报国初心

2024-03-04 13:24:0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4日讯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繁花灼灼,源于根深。2023年以来,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以下简称省地矿局七队)先后出版专著15本,发表高质量论文31篇,获得科技奖励34项,其中国家级行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

  仅此一年,省地矿局七队斩获34个科技奖项。历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多达上千项,省地矿局七队何以能取得如此多的科技成果,其科技创新路径是什么,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多方推动

  搭建起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力量对地质工作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是省地矿局七队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更是目前孜孜以求向上向新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队党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系列方案制度,采取了系列举措,用科技之力带动全队不断向前发展。”省地矿局七队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刘潇如是说。

  如此看来,省地矿局七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科技成果,源于队党委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高效管理和持续推动。

  据刘潇介绍,省地矿局七队多方面立体化推动科技创新,具体体现在搭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多维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团队、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首先是全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七队制定了加强科技攻关工作方案,形成科技攻关清单和任务台账。制定了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绩效评估细则、项目提升工程管理办法、人才选拔培养办法等系列制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创新行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权益产出,形成了责权统一、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其次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七队将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不断扩大范围。多年来,创建一个部级野外观测研究站、两个省级院士工作站、两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三个地质工匠创新工作室、九个队级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平台的合理布局为科技创新搭建了坚实基础。

  再就是对科技团队的支持和投入。七队院士工作站现有固定人员3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高达90%,工作站具有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这里面仅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总值就超过1500万元。近三年,院士工作站投入经费513万元,实施科研项目20余项。

  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经绥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宫辉力教授等业内顶级专家学者,依托院士工作站,在金刚石成矿理论研究,金伯利岩成岩、成矿的深部特征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很多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了学术技术骨干培养和重大攻关课题研究。在省科技厅组织的综合绩效评价中,七队金刚石成矿机理与探测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被评为优秀等次。

 良好的创新机制和全力培养

  搭建起高水平科技人才梯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省地矿局七队十分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搭建,持续建设高水平的技术团队。

  “人才的炼成只凭一腔孤勇很难坚持下去,我很庆幸,队里有这么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省地矿局七队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吕青说,在专业性强的单位,人才想要冒尖必须要有政策支持,关键是手里要有项目,资金要有保障。

  据吕青介绍,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对地质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干劲,但毕竟经验和专业性还欠缺。幸运的是,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单位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机制,还出台了专门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这让自己找到了进取的阶梯和方法。

  吕青在个人积极向学和单位的全力支持下逐步成长。她边学习金刚石重砂鉴定技术,边实践,充分吸收、利用地质前辈的成熟理论和丰富资料,逐步找到了对金刚石成矿理论的主攻方向,先后参与多个金刚石找矿勘查项目的重砂鉴定工作,选获金刚石及多种指示矿物,取得多项成果。

  吕青的成长经历只不过是省地矿局七队人才梯队搭建的一个缩影。像她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他们以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组建起金刚石深部探测创新团队。刘效才地球空间信息应用创新工作室,是2022年度临沂市十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赵红娟遥感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被选树为2023年度全省地矿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地球空间信息及遥感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利用大数据、高分遥感、无人机航摄、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技术,建设了临沂市矿产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承担了临沂市兰山区应急管理执法监管云平台建设……

  良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科研创新环境和人才成长体系,鼓励创新,允许试错,谋求长远发展的科技发展思路,搭建起支撑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梯队。

  目前,七队拥有在研究的课题项目15项,年度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局控科技攻关项目1项,队控科技创新项目2项,立项开放基金项目8项。近两年,培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名、沂蒙工匠1名、厅局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3名。

  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种子落地生根开出繁花

  科技创新,最终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是为了应用而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分管科技创新的省地矿局七队党委副书记赵辉如是说,省地矿局七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地质工作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

  过去,在钻探行业,一提起超深超斜钻孔,专业人士都知道这是一个难题。常人以为竖直向下钻孔钻头就会直线钻进,实则不然。钻深孔,因为硬度和地层压力的作用,哪里压力小钻头就往哪跑,哪里软就往哪钻,深度越深,偏斜越大。尤其现在矿产勘查深度普遍都在一千米以深,钻深更大,钻孔偏斜也更大。

  “钻孔偏斜是不可避免的,目标矿床如果是脉状,就很容易因偏斜而漏矿,这在技术上是一大难关。”兰陵平山后铁矿勘查项目钻探工程负责人黄宝胜说。“我们联合地科院和高校专家,在这个难题面前持续攻关,采用最新的钻探理论和技术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攻克,最终真正实现了定向精准钻探。”目前,正在实施的临沂市重点项目兰陵县古林小寨子铁矿勘探就是运用了小口径深部定向钻探技术,在地下800米至1000米范围内精准定向,成功控制住深部矿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省地矿局七队制定的国家地质矿产勘查行业标准——《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金刚石》,填补了国内金刚石勘查规范的空白。这对于其他没有金刚石勘查开采经验的队伍来说,助其有力摆脱了盲打蛮干的困境,实现了从散乱无序到有正规专家指导的转变,实现了从标准不一到有了高标准、规范化实操的质的转变。

  省地矿局七队科技成果转化的脚步从未停止,一直在路上。在其特有的科技管理体系和创新培养体系之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聚焦地质,利用科技之翼,探寻地质奥秘。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我们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放眼未来,力争开出更多科技繁花,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实际行动实现‘地质报国’初心。”队党委书记、队长李兆营如是说。(通讯员 李卉 冯雪立 杨荣杭)

责任编辑:时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