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沂频道 > 观沂 > 正文

教育者说 || 临沂北城小学杨姗:美育是塑造心灵的教育

2021-11-09 16:0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这个群体的人生格言。他们守着三尺讲台,燃烧着自己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他们甘于清贫,坚守教育一线,搭起孩子们成功的天梯,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各不相同,又极为相似,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诲人不倦、立德育人,用教育托起孩子的幸福人生。 

  鲁网11月9日讯 (记者 林金凤 路雅平)临沂北城小学有一处色彩缤纷、墙面凹凸有致的走廊,走廊上有面塑孙悟空、猪八戒,有泥塑北方老房、泥娃娃,有版画年画娃娃、沂蒙人家,也有农民画、布老虎、印花布、剪纸、草编、竹编等材料的作品,置身其中之人,难免会为色彩的冲击力、人物的灵动性、工艺的成熟度而驻足,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些被陈列在“画廊”上的作品几乎皆出自12岁以下的小学生之手。


  “这些作品都出自我们学校的各个民间术工作坊,每年美术节我们都会挑选出兼具想象力与感染力的美术作品悬挂于此,不仅装饰了走廊还可以展示学生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谈及学校美术画廊的设立,临沂北城小学美术教师市教学能手杨姗如是道。

  美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施行美育教育的一个较为集中、全面的途经。因此,在杨姗看来,“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孩子绘画技能、兴趣、创造力,更重要的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这是美术教师更重要的责任。”

  于特色课程中育“新人”

  “美术教育的根本引导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育人功能。”秉着对美术教育本质的认识,杨姗从执教起就重视对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时代一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的变革也悄然而至,而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新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的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往往能够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与想法,这对于学生视觉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对新课标的把握及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现状的认识,杨姗带着美术组教师们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为发展目标,开发了面向全校学生的校本课程《童眼看艺术—综合欣赏课程》。在课程中,老师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适合各年龄段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走进艺术大师及作品风格特点,学会欣赏艺术的美。例如顾闳中、吴道子、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古今中外的大师、名画都在课程中展开欣赏,鼓励孩子做一个个“小小艺术评论家”,会看、能讲、敢画。

  “以儿童的视角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理解艺术作品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和创新能力。通过小学六年的综合欣赏课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艺术的多样化、多元性,感受古今中外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真善美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及开设特色课程的初衷,杨姗回应道。

  此外,在假期杨姗会分年级分层次引领学生开展艺术素养实践作业走进艺术活动。低年级孩子进行“名画模仿秀”模仿美术经典作品中人物动态、神态、情景拍一张特别的艺术照;中年级孩子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一位艺术大师的小故事和作品风格,做一位鉴赏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我介绍的艺术大师”讲解;高年级孩子则可以选择喜欢的大师作品模仿创作或再创作。如此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艺术审美的兴趣,锻炼学生表达对作品中文化的理解能力,完善学生的艺术知识修养。

  于民间艺术中话传承

  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杨姗看来,学校是文化传承的沃土,在学校美育中,有意识地在传递民族本土文化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美术的元素,促使当代学生能够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会欣赏民间传统艺术,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力量。

  “沂蒙山水养育着一代代朴素的劳动人民,民间艺术就在这里扎根、发芽并开花,而让‘花儿’永葆生命力的密码便是保护与发扬。”作为土生土长的沂蒙人,杨姗对家乡中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自然怀着偏爱之情。


  “沂蒙特色民间美术种类众多,如布老虎、印花布、面塑、剪纸、柳编等,这些民间美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层的文化底蕴,从中不仅可以窥见老一辈人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感受老一辈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经过前期不断探索和调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沂蒙地域民间美术特色,根据老师特长,2016年,身为学校教研员的杨姗对现有社团项目进行了筛选和整合,将社团走向课程研究,确立了以“民间美术”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依托学校校本课程,杨姗带领美术组教师们开设了民间泥塑、版画、沥粉画、农民画、民间塑、剪纸等课程,并成立了学校民间美术工作坊,将课堂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打造学校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我们在走廊、专用教室等位置布置民间美术氛围,美术活动专设民间美术展览区域,让民间美术独特感染力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特色文化。”


  另外,杨姗还组织学校美术教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获取民间美术资料信息。2018年,学校特邀现为“沂蒙面塑第一人”、市级非遗项目“沂蒙面塑”传承人王树海亲授民间面塑课程,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少儿版画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卫为童韵·版画课程的孩子们呈现“触摸古典文化体验拓印瓦当之美”的公益课。2014年11月,杨姗带领教师前往兰陵县兴明乡,拜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郭泥塑”的传承人刘福祥,“在刘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老师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泥塑体验课。”

  除此之外,每年5月份,北城小学还举办“五月之花·炫彩童真”传统美术节活动。“活动中既有民间美术工作坊的学生们作品的展览,也通过征集民间美术艺术品的形式,将各种有趣的艺术品在校园里进行展出,孩子们近距离的观赏、触摸,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于“青蓝”结对中共成长

  在教育层面,于学生而言需要使其传承文化,于新教师而言需使其掌握成熟的教学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常规、研究思想。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每年“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总会在学校上演,作为学科带头人,杨姗同新教师强调最多的便是工作态度,在她看来教师要时时刻刻都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传递正能量。


  2003年从学校毕业后杨姗考入临沂北城小学,当时的北城还是一个小镇,周围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没有高楼耸立、商厦万顷,有的只是泥泞的土路,大片的瓦房与农田,由于各方面原因,学校教师配备及基础设施并不是特别健全,“那时候我带着10个班级,而多媒体就是一个挂在墙角的电视机,很小但却很满足。”杨姗凭着一股韧劲儿和冲劲儿带着学生“跳”出课本,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搜集名家美术作品图、影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兴趣。

  对于教师备课、作业设置上,杨姗更是要求要尽善尽美,“老师的备课必须是图文并茂,美术教师的备课不能和其他学科一样,一定要做到赏心悦目,所有的范画必须是备课一项,工整贴在备课本中的。活页作业上,每个年级一种封面设计,装订时一侧包边,一侧对齐,不能破损;手工作业拍照打印,装订成册。”正是这严格的要求,在兰山区作业展评中,北城小学总能赢得兄弟院校称赞叫好,而每一届教师的业务常规也能够扎扎实实。


  杨姗认为先育己才能育人,“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研究型老师,一个学富五车并专业过硬的老师。”她鼓励新教师积极参加优质课比赛,在她看来,讲课比赛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一个蜕变,在磨课的过程中,收获是无价的。同时,她积极参加义务教育薄弱学科志愿送教支教活动,到莒南等县区支教,将北城小学的美育特色课程在市、区教师研讨活动中做经验介绍,多次对全区的美术教师进行教材和业务培训并执教公开课自身经验倾囊相授。

  始终认为,美育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象征,美术教师就是“”的传递者以美育人。当踏上美术教师这个岗位,就意味着自己已经是“”的使者。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