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沂频道 > 观沂 > 正文

漫漫行医路,拳拳赤子心——记新时代沂蒙精神践行者:蒙阴县旧寨乡杏山子村医生宋增建

2020-12-09 14: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蒙山巍巍,沂水汤汤,沂蒙精神,山高水长。诞生于那段峥嵘岁月的沂蒙精神,早已成为八百里沂蒙大地的肌骨,融于千万沂蒙老乡的血肉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着时代的伟业。

  在临沂由“大美新”临沂向“强富精”转变之际,用时代沂蒙人建功立业的故事为沂蒙精神添一瓢沂河水,为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续一把蒙山柴,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鲁网开展寻找新时代沂蒙精神践行者主题采访,用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展现新时代沂蒙人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鲁网12月9日讯(记者 杨成喜 实习记者 毛雨情) 杏山子村,隐藏在临沂市蒙阴县旧寨乡岱崮地貌的连绵起伏之中,记者在前来的路途中便感受到了这里的山路蜿蜒曲折。条条起伏的山路,连接了杏山子、向阳峪、大峪等自然村落,三个自然村、一千多村民,宋增建是这里唯一的村医。

  24小时开机村民有需要随叫随到

  “增建确实不孬,增建确实不孬......”提起宋增建,赵西同的家属不断感叹道。

  赵西同患有高血压、股骨头坏死、脑溢血等疾病,身体状态非常不好,尤其腿部股骨头坏死已经十年了,不能走路,一直以来都是宋医生亲自上门来看病。他的妻子告诉记者,增建经常从蒙阴做完透析回来,饭都顾不上吃,便来为赵西同量血压,并提醒他按时吃药。

  去年,宋增建一如既往前来为赵大爷量血压,发现血压达到了220,马上安排家属送往县城医院,最后赵大爷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脱离了危险。

  宋增建11岁便随父亲学习行医之道,经过深入学习后,16岁正式开始了从医之路。

  30多年,宋增建的电话一直保持着24小时畅通,无论几点,村民有不舒服的时候,他皆是随叫随到。村里一千多人,210个高血压,50人左右糖尿病,个别精神病患者,需要宋增建每月上门检查病情。村里男女老少,谁有病,谁用什么药,宋增建皆了如指掌。

  牵挂患者一天三顿饭的时候很少

  2011年宋医生检查出尿毒症,随着病情的加重,渴了都不能正常喝水,只能用水润一下嘴唇。提起自己家里的老宋,妻子英信香都认为这毛病是和老宋工作习惯有关系。

  “吃饭从来不按点吃饭,有时候早上5点钟左右起来,就有病号打电话找他看病,他便来不及吃早饭,匆匆去给病人看病,一直到中午11点多回家,才吃第一顿饭”,英信香说。

  疫情期间有一百三十多个从外地打工返乡的村民,宋增建更加忙碌,一天三顿饭的时候很少,早上天不亮就去给病人量体温,要2个多小时才能全部量完。

  村子非常大,分为3个自然村散落在群山之中,村与村的距离很远,且山路崎岖不平,非常难走,遇到难走的路,骑车过不去,宋增建便把车放在路边走过去。有时碰到下雪的天气,宋增建便先去远的村子(大峪村)给病人量完体温检查一遍身体,再回家吃过早饭,便立刻投入进工作之中。

  记者问:“心疼他吗?”她回答道:“没办法,工作就是这样的,有时候看见他透析回来特别晕,不舒服,心里就很难受。”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坚持完成下去

  周一、周三、周五宋增建都需要到县医院做血液透析,每次4个小时。记者见到宋增建时,他刚从医院里透析回来,双手还浮肿着。

  往返医院的交通工具,就是宋增建的代步工具摩托车。刚刚透析结束的人都是虚弱的。

  “他有一次透析回来的路上,差点晕倒了,在路上歇了好久才回来,到家后才和我说这事儿”,英信香告诉记者。在宋增建的记忆里,那也是最凶险的一次,自己都认为差点回不来了。

  从那以后,每逢老宋没有在预计的点回来,英信香都会走出家门到山下的路边上看一看,等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

  记者问:“有过不想干的时候吗?”面对这个问题,宋增建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当然有啊,刚透析回来的时候是真的不想干了,只想一直躺着,但还是得为老百姓服务好,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坚持完成下去。”

  宋增建说,“咱们自己不好受,可人家也不好受啊”,于是他在行医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在采访过程中,宋增建又接了两个病人的电话,采访结束后,简单吃过饭,来不及休息,便又投入工作之中了。每到这个时候,宋增建似乎都已经忘了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多休息的病人。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