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杨集镇:理论宣讲声声入耳润民心

2024-03-23 14:36:4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23日讯 理论宣讲应以“短、小、微”为切入口,内容上以“生、鲜、活”为着力点,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既讲国家发展的“大道理”,也讲关乎人民群众柴米油盐、冷暖安危的“小故事”,让群众从“看热闹”的旁观者,成为“懂门道”的参与者。近年来,郯城县杨集镇巧借“加减乘除”法,通过多形式、多主题、多领域宣讲,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入乡土味,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推动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要在宣传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理论宣讲“落地”和“出圈”。党的创新理论,要从文字变成武装头脑的武器,需要注入情感,宣讲员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仔细开展调查研究、精心备课,用沾泥土芳香的大众化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基层群众进行交流,让宣讲讲出鲜味、甜味、乡土味。“宣讲的方式很接地气,我们听得懂,也记得住。在这种氛围中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切身经历,作为普通群众我自己本人也切实感受到这些年的变化。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杨集镇南吴庄村民吴绍君说道。

  “减”少程序式,理论宣讲更冒热气

  烟火味、热腾腾、接地气、聚民心……今年以来,郯城县杨集镇创新打造“宣讲小院”“宣讲家庭站”等特色宣讲阵地,将宣讲延伸到群众身边,让广场上、树荫下、院落里,每一处都成为可宣讲场所。探索以“小院宣讲+家庭宣讲”同频共振、“理论宣讲+文艺宣讲”多措并举、“线上宣讲+线下宣讲”全面推进的形式,用好用活“宣讲小院”理论宣讲平台,把“冒热气”的理论传递到党员群众身边,让党的理论政策“不出小院”就能听到,群众需求“不出小院”就能收集,身边小事“不出小院”就能解决,这里成为社区群众“话幸福”的每日打卡地。同时在线上利用“学习强国”等互联网平台资源,积极开展“老百姓自学+宣讲员助学”形式,录制理论宣讲视频、音频,充实学习内容,让理论知识在基层大地“遍地开花”。

  “乘”上矩阵元,理论宣讲更贴群众

  做好新时代理论宣讲,必须找准理论与社会需求的连接点,将“源头活水”与“生动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宣讲。统筹用好教师、专家学者、乡贤人士等力量,发挥各领域宣讲人才优势,特别是要发挥基层“土专家”“田秀才”“文艺爱好者”对基层情况“门儿清”的优势,让他们从“竖着耳朵听”转向“主动上台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带给群众深切的启发和触动,让基层群众觉得党的创新理论有趣、有理、有味,听得进、记得住、有触动、有感悟,实现“小舞台,大磁场”。 打造“‘杨’声有理”等一大批有亮点、有成效的地方特色宣讲品牌。目前,“滩上益友”“‘荷’风细雨”“‘崖’俗共赏”“理贯长虹”“青年说”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形成宣讲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除”去距离感,理论宣讲更入人心

  “老黄讲的这些都很实用,是他多年的种植经验,虽然是‘土方法’,但很管用,一点儿不比大城市的农技专家差。”种植大户老孙边听着自己“约”的问题边说,“如今‘宣讲家庭站’建在家门口,也就几步路的距离,有啥问题,随时来这里唠唠嗑,还可以根据农情需要提前向老黄约‘题’,特别的方便。”边认真听讲边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以前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家庭站,丰收的底气更足了。”理论宣讲的对象是群众,理论宣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杨集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紧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量身定制”菜单式宣讲模式,群众“点单”,志愿宣讲员“接单”,对宣讲内容进行“精准加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精准滴灌”。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杨集镇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会讲能讲的宣讲员,立足乡土实际,大力挖掘宣讲的特色亮点成效、经验做法,生动讲好杨集故事,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推动杨集镇基层宣讲遍地开花。(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时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