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非遗手绣 绣出共同富裕新生活

2021-11-30 11:30:00 来源:临沂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花线长长连郎君,一头红来一头青;青绣水流似郎意,红绣花开如妾心。”著名诗人郑愁予通过一首《刺绣的歌谣》,道出了精美手绣承载的深情寄托。时至今日,随着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能飞针走线的姑娘日趋减少、机械化生产方式大量普及,土生土长于沂蒙深处的费县手绣,不再占据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位置,逐渐成为农村妇女农闲之余的娱乐消遣。然而在费县手绣第五代传承人卞成飞心中,发扬光大费县手绣、以此带动共同致富却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

卞成飞把自己设计的图样画在绣片上,每一件手绣产品都要经过这一流程。

  在费县崔家沟社区扶贫工厂,形状各异、香气四溢的手绣工艺品随处可见,十几名年龄各异的妇女正围坐一桌,专心致志观摩卞成飞传授手绣技法——2015年,在县政府实施的崔家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为了满足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愿望,卞成飞在搬迁社区内设立朱田镇崔家沟社区扶贫工厂,以手绣项目作为依托,培训留守妇女、居家老人、残疾人等手绣技能、制作手绣工艺品,并统一收购销售,帮助他们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极大减轻了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也使得这门传统技能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年近八旬的梁士兴是崔家沟社区扶贫工厂的“老熟人”了。她坦言:“在这里多舒坦,人多,说着话、拉着呱,一个月一千来块钱,比在家里强。”家住费城街道东胡家村的张风兰,听说能通过手绣灵活就业后,也想加入进来,但因双腿行动不便,迟迟未能如愿。卞成飞知道这个消息后,主动赶到她的家里,手把手传授技巧,还定期上门送丝线、取成品,回收价格也比其他人多两成,单凭手绣这一项,张凤兰年收入就能增加七八千元。梁士兴、张风兰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崔家沟社区也流传出这样的顺口溜:“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一天能挣几十块。”

不同针法绣制的香囊,中间的为民间传统平针绣法。

  现如今,刚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卞成飞不仅在继承传统手绣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原创制作手绣24大类1000多个品种,还累计举办手绣工艺培训课堂590多次,经培训后平均每人年增收1至2万元,同时带动费县及周边地区留守妇女、残疾人等1500余人就业创业。此外,她还将费县手绣展览到瑞典、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赢得海外观众一致好评。

  “从最开始从事手绣行业到取得现在的成绩,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卞成飞告诉记者,创业路上,有过步行近百里寻访民间老艺人的艰辛,有过每天忙得饭都来不及吃的苦楚,更有过因新想法绘笔不止的彻夜难眠。“每次看到有人因为手绣生活变得更好了,我就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手绣这件事干好,让大家都通过手绣富裕起来。”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