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清家底传承文化 临沂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2019-03-21 16:55:00 来源:沂蒙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4年时间,采集地名信息3.83万条,多媒体照片8.11万张,通过国家全面审核和入库验收;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地名志》临沂部分收词编纂工作,收集完善词条2071个;完成费县南张庄乡改东蒙镇、兰陵县金岭镇改苍山街道等区划调整。”

  这是临沂市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交出的精彩答卷。答卷的背后,是全市1512名地名普查工作人员在市民政局牵头组织下,担当作为、真抓实干。这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

  那么,临沂市是如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任务呢?近日,记者走进市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挖掘背后的故事。

  建章立制

  确保事事有依据、件件有章程

  走进市地名普查工作办公室,墙角的一组玻璃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类文件材料。这些资料将很快被保存到市档案室里,成为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

  仔细翻阅,规章制度类文件,不在少数。为了让地名普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清晰明了,我市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初,就确立了工作总基调和总框架:以制度为准绳,科学、有序、规范地推进地名普查工作。

  一系列文件,就此应运而生:《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临政字〔2014〕126号)《临沂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临沂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实施细则》……从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到工作任务、工作清单,真正做到事事有依据、件件有章程。

  随后,强有力的工作领导体系和专家评估体系,也完成了组织架构。其中,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为组长、34个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在市地名普查办公室的直接带领下,全市选聘的1500余名专职普查员,投身工作中。

  而专家评估体系,则是在市级层面设立了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知名人士、民主人士、相关专家、学者等19人组成专家组,为我市地名普查及地名命名、地名研究等工作建言献策,确保地名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些就为地名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

  业务督导

  多层次培训,有效提升普查效能

  120余次、2300余人,这一组数字是我市四年间累计组织的地名普查工作培训会的频次和普查员参与度。培训频次多、涉及人员广,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市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总抓手:以普查人员业务水平提升为抓手,全力推进普查工作高质量开展。

  自地名普查工作开始以来,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就着手有序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其贯穿于地名普查工作的始终。

  在地名普查工作的初期,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将着力点放在了业务能力培训上,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活动,提高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水平,及时纠正问题、指导工作。

  随着地名普查调查数据采集、录入、审核工作的完成,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又将重心放在了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上,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地名工作骨干召开座谈会,交流各县区的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群策群力,解决疑难问题。

  不只是停留在培训会层面,市地名普查办公室还专门印制下发了普查专用资料汇编,编制了地名普查问题解答,建立地名普查QQ、微信交流群,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时空交流学习。

  在地名普查工作尾声之际,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又适时召开地名图录典志培训班,安排部署图录典志的编辑出版事项,讲解体例要求、采词规范、文字编辑等内容,为图录典志编纂工作的按时顺利完成打好坚实基础。

  强化监管

  数据闯“6关”才能进“国库”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如何才能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经得起历史考验?我市严控普查工作质量,设立“6道”监督关卡,采用人工检查、软件检测、外业抽查等3种审核方法,确保每一个信息都“来源有据”。

  在普查工作初期,市地名普查办公室设立了第一道关卡——“三统一”。即在普查表的填写和审查工作中,各普查单位要做到统一口径、统一纠错、统一变更,对每个数据的获取办法、手段、依据、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一道关卡的基础之上,市地名普查办公室进行了专家会审,这是第二道关卡。据市地名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7月20日,专家组进行了首次会审,提出了“缺项漏报和内容完整性”两大问题,并要求各县区地名普查办公室进行全面修改。

  之后,省地名普查办公室开始对我市地名普查工作进行抽查。这是第三道关卡。这次抽查再次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清查底表与录入内容不一致、不规范,分类不正确等。

  面对问题,市地名普查办公室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中5天时间对全市16个县(市、区)进行全面检查,各县区地名普查办公室根据要求再次进行全面修改、补充完善。

  随着地名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又先后3次组织县级自查、市级复核工作。

  经过了6道关卡、两次全面修改,我市地名普查工作数据,质量越来越完善、体系越来越健全,最终顺利通过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公室验收,高质量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编纂工作也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整个过程,历经三次审稿,纠正诸多问题,多次进行再加工、再补充,最终达到国典编写要求。目前,国家共采用我市各类地名430条,释文内容达80000字。

  统筹布局 收获更多“意外之喜”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历时长、涉及面广。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布局、多点开花,在抓好常规动作的同时,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

  地名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工作,卓有成效。市民政局对千年古县、千年古镇等地名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梳理,建立全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91条。其中“沂水县”“费县”被评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跨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普查,成果丰硕。完成全市跨省、跨市、跨县自然地理实体的普查摸底工作,建立普查台账并及时上报省地名普查办,目前已统计144条跨界山、山体、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并全部录入地名普查数据库。

  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有效开展。重点治理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现象,对发现的139条不规范地名进行分类登记。

  城乡地名设标工作,趋于完善。在此次地名普查中,还继续加大设标力度,全面提高地名标志覆盖率,共新设地名标志4100多个。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市民政局开展了地名数字化服务工作,加快建立临沂地名网,积极发展电子地图、网络问路业务,整合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将地名普查数据解密后发布到临沂地名网供市民查询。

  立足成绩,展望未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百迎表示,下一步将抓紧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开展地名文化建设,做好地名图、录、典、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为大美新临沂建设再立新功。

  通讯员 于涛 何龙基

责任编辑: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