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蒙阴县的垛庄过去曾归沂水县管辖,这里的驿站很有名

2020-12-21 16: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21日讯 在地图上看,从临沂走陆路到济南,最近的线路就是走京沪高速或者205国道。而如果走这两条道路的话,蒙阴县东南位置的垛庄镇,是必经之处。

  实际上,205国道的前身,就是清代从京师到福州的官道。换句话说,从古至今,在交通区位上,垛庄镇都算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孟良崮战役为何会发生在此的一个原因。
  那么,地位如此重要的垛庄,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呢?
  根据蒙阴地名资料记载,垛庄相传在宋代由刘姓建村。中间一段时间,村庄曾被自然灾害损毁,人们在废墟上重建村庄,故名重摞庄,后来演变为垛庄。
  如今的垛庄,是蒙阴县辖下的乡镇。不过,在历史上,这里曾长时间归沂水县管辖,沂水县的史料中,有不少关于垛庄的记载。
  清康熙版的《沂水县志》就把垛庄集列为全县有名的集市之一,称:“垛庄集,县西南一百五十里。”道光版的县志,关于垛庄的记载就更多。志称:“蒙山东麓为卢山,山西麓起马头山下,即黄草关,山南即垛庄驿,京省通衢。”也就是说,在清代中期,垛庄驿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节点了。
  在清代的沂水县境内,有名的集市很多,少数也有二十多个,就集市的影响来说,垛庄在沂水并不算太突出。真正让这里声名远扬的,主要还是驿站。
  根据《沂水县志》记载,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官府正式设垛庄驿,置驿丞1员,额设走递马60匹,马夫30名, 白夫40名,抄牌2名,药材兽医1名。
  而垛庄驿在设立之后不久,就排上了大用场。康熙年间,皇帝多次南巡。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初,清圣祖再次南巡,“癸酉。上驻跸新泰县浮邱地方。○遣官祭东岳泰山之神。○甲戌。上驻跸沂水县垛庄驿。”在古代,一个驿站能迎接圣驾,也算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事情了。
  除了圣驾莅临之外,在清代中前期,还有很多文人墨客路过垛庄驿站,他们习惯在馆驿的墙壁上题诗留念,乾隆时期的翰林李鼎元在笔记中就提到过垛庄驿站的见闻。他说:“山行六十里,沂水县垛庄驿;食。见题壁有「嶅阳晓发」诗,款曰「秀峰」,不知何姓氏。又有「古越陆耐庵己未冬月十九日题壁」,颇能道眼前景;又见何琴立题壁五律一首。”
  因为交通位置重要且有远离县城,在乾隆朝后期,朝廷大规模裁撤驿站的时候,垛庄驿虽然没有保留,但又设置了巡检司巡检一员。朝廷下令,将所裁驿丞衙署俸银皂役,改作巡检衙署俸银役食,并另募弓兵十二名,应支工食。也就是说,设在垛庄的官府机构,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多了。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垛庄的重要地位。
  (垛庄和沂水、蒙阴、沂南的位置示意)
  不过,根据《沂水县志》的记载,垛庄巡检司没有专门建造专门的官衙,而是租赁民房办公。而在区划上,还有一个垛庄社。
  清代之后,垛庄巡检司和垛庄社裁撤,沂水县划分为18个区,其中就有垛庄区。抗战时期,沂水县析出沂南县,垛庄归到沂南县范围内(沂南县的第六区)。到了1956年2月,临沂专署才将沂南县的垛庄和崖子区的4个乡(东河、营后、梭庄、泉桥)划归蒙阴县。1958年10月与界牌乡合并组成孟良崮人民公社(以孟良崮山得名),随改为垛庄人民公社。1985年9月为垛庄镇。2003年3月批准为省级中心镇。2011年8月界牌镇合并入垛庄镇。这大致就是垛庄的沿革历史。(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
新闻关键词:垛庄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