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山:乾隆与费县石

2015-03-18 11:46:00 来源:沂蒙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费县城东北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秀美的山村——崮子村,因位于万松山(崮山)之前而得名。说起万松山,原名“崮山”,后因满山青松苍翠,得名“万松山”。万松山没有蒙山、沂山的巍峨,甚至连临沭的苍马山也不及,但是,山虽不高却悬崖如削,云腾霞蔚,气势上丝毫不输名山大川。最主要的是,万松山,是一个皇帝来了都不想走的地方,究其何故?

   

  万松山下奇石雅韵,村民勤劳淳朴。

  乾隆行宫、万松山相映生辉

  万松山南面那狭长的小岭,连同万松山一个整体,如果高空俯瞰的话,眼下这番景象恰似巨大的玉勺,于是也便有了当地人口中的“勺地”之说。或许是为了匹配这座山的神秘,居住在万松山一带的村民至今口传着“万松山是天上北斗星”的故事——很久以前天上的北斗星每到晚上光芒四射,仙人常驻其中,后来仙人离去,这北斗星的一些石块也便落到人间形成了今天的万松山。

  说来也奇,万松山上从来养不住蜜蜂,以前也有不少养蜂人将蜂箱放到山上,结果,蜜蜂很快便飞走了,可让人称奇的是,万松山周围好几座山都能养蜂。至于原因,用村民们的话说,“万松山上曾经住过皇帝。”

  现在,山下崮子村几乎每位村民都能讲出一段有关乾隆行宫的事情。“小时候我就在这条路上玩耍,当时路上还都铺有青石板。如果不是当年皇帝在这里住,谁有这财力铺出这样的路来?”关于万松山建乾隆行宫的历史,《费县志》有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恭逢圣驾南巡,知府李希贤奉饬建御书房,观山楼于上,翠华临幸,万姓呼嵩。”从县志记载的情况看,当时为了恭迎皇帝南巡,沂州知府李希贤曾在万松山修建行宫。

  《费县志》上还有一幅万松山乾隆行宫的白描图,从这幅图上可以知道,行宫位于山巅,坐北朝南,面积500余平方米,分东西两院,各为四进。行宫建有朝房、大宫门、二宫门、前殿、寝殿、观山楼、望河亭、值事房、御书房、军机房等建筑。

  相传万松山行宫依山势而建,结构严谨,设计精巧,富丽堂皇,与万松山旖旎的风光相辉映,胜似神仙宫阙。乾隆非常喜欢,曾两次在此驻留,并留下十几首诗,其中就有“停跸山欣号万松,春晴滃蔚绿阴浓。无多室宇花宫侧,远近都来眼界供”对景色的赞美。现在的万松山行宫已然无存,这座山也因为乾隆的驻跸显得更具灵气。想想,连皇帝来了都不想走的地方,环境能差吗?

  来万松山,观北太湖石

  相传,乾隆曾多次微服私访到费县,曾在万松山一带看到很多造型奇特的费县石,惊曰“太湖石”,身后随从急忙解释说这是费县石。当时,乾隆皇帝挑选了一块造型别致的费县石摆放在万松山行宫里,即兴赋诗一首:“突兀玲珑各斗奇,高低位置雅相宜。尽心用此勤民务,吾不忧无贤有司。”

  来万松山一定要观遍地的费县石,这些石头造型奇特,素有“北太湖石”美誉。观赏石,“三分像,七分想”。费县石集形、雄、肥、秀、瘦、透、漏、皱、色、音等诸多特点于一身,千姿百态,鬼斧神工。

  那么,不禁要问,这些费县石是如何形成的呢?为此,我们咨询了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的专家杨启俭。据其介绍,距今4.4亿年前,华北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鲁中南一带处于浅海环境中。大陆地壳中的各类岩石出露或邻近地表,长期受到风化作用,破碎或溶解。岩石中的钙、钠、钾、镁等金属阳离子和碳酸根等成盐阴离子随着地表水流到了大海里,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灰泥状结晶析出,沉积到了海底,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于是便形成了特殊的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形成以后,又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化,华北地区露出海绵,鲁中南一带处于浅海环境,于是,部分碳酸盐岩或浅埋地下,或者是半裸在地表。

  万松山一带半裸在地表主要以石灰岩为主,经过长期的化学溶蚀过程,半裸在地表的石灰岩逐渐变形,易于溶蚀的部分就随水流失,致密坚硬的部分保留了下来。石灰岩形成过程中因为内部结构的不均一,厚度不一致,也就成就了“费县石”。

  万松山下有个“九荣堂”

  崮子村在费县一带名气不小,村中曾有一贾姓人家,原居费县城关,后来搬到了崮子村,现在贾姓后人大都定居在北京,村里年轻一代多对贾姓并不了解。就是这样一个姓氏,当年在村里名气很大。

  琅琊王氏族人王世卢,对贾氏渊源颇有研究,“要说贾氏得从贾尔卓老先生说起,出生书香门第的他父亲是光绪元年的举人,当过知县,任满以后迁居崮子村。”

  贾尔卓自幼随父读书,通晓四书五经。后来,他考入沂州师范,毕业后到小学任教。身处那个时代,贾尔卓看透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他在村里首先倡导废除裹足,主张婚姻自由。上世纪30年代,贾尔卓任费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当时学校设在崇文书院,3间大殿作为教室兼礼堂。很快,贾尔卓积极筹措资金重修校舍,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不但使乡下学生有了宿舍,而且还扩招了班级,招收了一些乡下旧知识分子来深造。

  王世卢说,贾尔卓天性慈祥,不但关心学生,就连校工的困难也时时记在心上。每次遇到阴雨天气,他总是冒雨挨个房间查看是否漏雨。一旦发现学生断粮,当即就准假让对方回家准备。有时还到校工家了解情况。在一次访问中,发现一郑姓校工家有病人,他立即提前发了工资,让对方购粮买药。

  日军侵占临沂时,7年间,贾尔卓先后送儿子、孙子9人参军、参政,在当时万松山乃至费县都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政府在老人大门上挂了9块‘光荣牌’,引得外村人都来观望。”王世卢说,老人当时兴奋不已,于是就给自己的家取了个名字,“九荣堂”,他也因此成为当时著名的“抗战老人”。

  记者 车少远

 

  

责任编辑:万军宝
新闻关键词:万松山乾隆费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