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佛山:真山真水真大佛

2015-03-18 11:4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云冈、龙门石窟形神兼备的万尊佛像让多少中外游人为之惊叹,这些极具魔力的艺术鼎作,魅力恒久、无与伦比。但是,与“莒南天佛”相比,这些都只是大师们的艺术杰作,由人力绘画、雕琢而成。

   

  莒南天佛却是由连绵的山体自然形成,全长约3800米,四肢分明,五官清晰,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被原国家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长老赞颂为“莒南天佛,世界奇观”。这里,真山、真水、真大佛,既有怪石嶙峋的七十二道鹰愁涧、峻峭险奇八十一座擎天峰,又有碧波涟滟、隽秀清丽的莲花湖、石泉湖、天湖,更有令世人拍手称绝、叹为观止的奇罕天佛。山之奇、峰之峭、水之丽、景之秀,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一山二佛,浑然天成

  九顶莲花山南北走向,独立成嶂,是卧佛寺最早的开山设坛的地方。俯瞰莲花山犹如九品莲花,横看又像是一条横空出世的巨龙,昂首南天。在莲花山的第八个顶上有一栋三层建筑,名叫观音阁,里面供奉有观世音、善财童子、小龙女。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沉思的猿人,有的像出水的鳄鱼,形态各异,情趣盎然。

  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登山路,另外一条是盘山路。山上有八卦阵、动物园、弥勒欢颜、大观亭、半山亭等等。倘若是秋天到这里来,山上火炬松涛,栗园秋实,令人神清气爽。举目远眺,山下良田片片,一派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天佛山下有观佛台,“天佛圣境”坊是观佛台的起源部分,牌坊上面的“仙源福地”四个大字是对这块土地的高度评价。两边有一副楹联,“青山黛黛妙相庄严赐福慧,秀峰铮铮法身慈悲降吉祥”,这是对天佛的形象描述。

  走过圣境坊,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他们各自手中持有不同的法器,分别代表风、调、雨、顺。

  整个观佛台相当于一个佛教寺院的布局,过去人们用晨钟暮鼓来表示时间,现在在广场的东西两边分别摆放了吉祥钟和如意鼓,敲敲吉祥钟和如意鼓,亦是声声吉祥如意。

  在这里,只要你看到一座长方形三层四角建筑,这便是朝拜天佛的圣坛——观佛台。

  由观佛台继续前行不多远,你会看到层峦叠嶂的山脉之中有一山头酷似人头(如上图),这就是莒南的天佛了。天佛是天然卧佛的尊称,全长大概有3800米,头枕西南,脚朝东北,五官清晰,神态安详。仔细瞧,可以清晰地看到天佛的头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狮鼻微翘,笑口常开。尤其是天佛的眼睛,由一天然溶洞所形成,再配以陡峭的悬崖形成的眉毛,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最为形象的是天佛的眼睛上面还不偏不倚长着一棵高大苍劲的松树,恰好形成了天佛的眼睫毛。更为称奇的是,如果换个位置仔细看,天佛山又像是一尊秀发飘逸、体态丰腴的观世音菩萨。这座山是典型的山体造佛,山即是佛、佛即是山。一山二佛,便是天佛山的最大看点。

  兼具北国雄奇和江南隽秀

  关于天佛,当地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天宫王母娘娘身边的一只小狸猫,因为思凡下界来到人间,化为一头猛虎为非作歹。天佛山下虎园村,有一位叫化方的老人养了一匹白龙马,夜间与危害乡里的猛虎搏斗,难分胜负。化方以为马鬃太长影响了视线,便剪去了马鬃。白龙马顿时失去了神威,再次搏斗时,被老虎活活咬死。化方悔恨交加,拿起扁担与猛虎搏斗,也被老虎生生咬死。

  最后,这件事惊动了玉皇大帝,于是派佛祖和观音菩萨下界收服老虎。事成后,佛祖和观音菩萨的法身化为青山,于是有了一山二佛的传说。为了纪念佛恩浩荡,人们在天佛山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卧佛寺。

  莲花湖与莲花山东西辉映,相映成趣,是由蜿蜒的吉龙河在这里迂回形成的,面积大概有700亩,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山体之中。每到夏季,湖内芦蒲摇曳,荷花映日。湖中的四个湖心岛,通过桥相连接,古朴的石桥多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过了桥,很快就来到了卧佛寺。有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图澄大师率弟子游方讲学布道时,发现了莒南天佛,在天佛山下结庐为寺,祈奉天佛,名曰“卧佛寺”。唐开元年间,高僧一行大师为修“大衍历”,重新奠基卧佛寺,栽有一株国槐,与天佛形成子午线观测点。寺院东南角的这棵唐槐,是卧佛寺唯一存在的活的历史见证。唐槐树围三米多,前面的孔洞足以述说其历史的沧桑。

  卧佛寺内有主殿大雄宝殿、卧佛殿,东西两边还有东西偏殿和钟、鼓楼。过去人们用晨钟暮鼓来表示时间,而现在寺院里也会在特殊节日敲晨钟暮鼓。

  数百年来,卧佛寺经历过香火缭绕、僧众皈依的鼎盛时期,亦历经了战乱、匪患、地震、火灾的毁损,几度废兴,几近湮灭。无论世间如何风云变幻,天佛却依然以她那独有的庄严妙相,面含神秘玄机的微笑,仰看天上云卷云舒,俯视人间花开花谢。这仿佛就是大自然的神秘。

  有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佛山,一山、一水、一佛、一寺,既有北国山水之雄奇,又有江南水乡之隽秀,山水交融,水天一色。

  水不下山、土不出田

  天佛山脚下的石泉湖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贡献卓著、成绩辉煌。这个原本地处山岭薄地的村庄,水土保持很差,一下雨就山洪暴发,直冲下山,同时冲走了山上的泥土。村民们曾说:村里三天无雨一小旱,五天无雨一大旱,连下几天就山洪泛滥。全村只有村东南角一口小小井供应饮水,遇到天旱,没有水,只能到几里外有井的村里去挑水吃。上山爬岭,来回一趟,就得大半天功夫,非常不方便。

  外村人开玩笑编了个歌谣说:“石泉湖,真可怜,刷锅水,用三遍。”可见当时缺水的情况有多严重。

  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为了引漳入林,在太行山麓开凿了红旗渠。躲过岁月风沙的侵蚀,如今这条大渠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用它雄伟浩瀚的身姿,来诠释一个年代所秉持的不朽精神。石泉湖以及天佛山下的不少地方,同样有着着一些引水灌溉工程的水利设施遗存,尤其是那些饱经沧桑而屹立不倒的渡槽。

  “那些渡槽,四个人搂不过来的腿子都是用块石垒砌,从里到外全是一色的青石,相互叠压嵌合在一起形成。整个腿子的石料就是一个整体,你就连一根针都难以塞进去。”年逾七旬的村民王相如老人们喟叹,“那个时候的人实诚,干啥都是实打实的。”

  说起渡漕,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灌区水工建筑物中应用最广的交叉建筑物之一,除用于运送渠水外还可供排洪和导流。当年的石泉湖,“瓢一块,碗一块,蓑衣底下还盖了一块”,经过整田,保持水土,疏导山洪,真正形成了“水不下山,土不出田”。然而,要想更加直观地目睹当年输水排洪的情景,或许,目前遗存下来的渡漕便足以勾起回忆。

  来天佛山,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亦能直接感受人们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1957年国务院曾授予石泉湖“是水土保持的榜样,是山区建设的典范”的锦旗。

  

  

  

责任编辑:万军宝
新闻关键词:天佛山莒南九顶莲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