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报道——费县上冶镇城南头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做给农民看 领着农民干

2020-08-27 14: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2020年,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更是夺取脱贫攻坚战役胜利的关键之年。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的承诺中,奋战在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一方面带领群众迎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方面竭尽所能地拔除多年穷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第一书记们呕心沥血、宵衣旰食般继续着沂蒙大地上脱贫战役的最后冲刺。

  临沂市委网信办、临沂市扶贫办、费县委宣传部、费县委组织部联合鲁网临沂频道,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走进奋战在费县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倾听来自扶贫一线的声音、透视脱贫攻坚决胜战役背后的故事。
  鲁网8月27日讯(记者 杨成喜 通讯员 高云野 赵锴在费县农业农村局派驻上冶镇城南头村第一书记翟正勇,副书记丁立军、袁春峰入村以前,城南头村可谓是基本没有村集体收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收入,村集体及村庄就难以发展,以翟正勇为首的第一书记,一心为了化解这“无米之炊”的尴尬。

  拿着资金找项目
  “缺项目、缺技术,而且无瓜、无蔬、无果树”这是驻村工作组对城南头村的第一印象,一个既无技术也无项目的村落,想凭空发展,任是第一书记们也头疼。
  在与村民的走访中,第一书记从村干部的口中获悉,有个《省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资金30万元》因没有合适的项目,迟迟没有落地。
  对于这30万资金,迟迟没有落地的原因,翟正勇告诉记者,那就是根据政策要求,每年这资金产生的收益不能低于8%,正是这8%的门槛,不得不让这30万资金躺在账户上睡觉。
  一边是有着大笔资金躺在账户上,一边是村集体常年捉襟见肘,犹如是捧着金饭碗去要饭,以翟正勇为首的第一书记们决定着手改变这种局面。
  为尽快找到合适的产业把项目落地,第一书记决定外出考察和调研。历时4个月,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对比,初步定下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黑木耳养植计划。
  “城南头村是没有种植黑木耳历史的,我们考虑养植黑木耳,也是我在曾经的工作中遇见过,印象中这个项目的投资和效益都还可以”,谈起来为何会为城南头村引进黑木耳养植技术,翟正勇如是告诉记者。
  亲自养植种给农民看
  定下养植黑木耳的计划后,在2018年的11月份通过招投标,预定了黑木耳菌棒108200棒,虽然和预计的15万棒有点差距,在当时的翟正勇看来,也算是能够让这个项目落地了。
  108200棒黑木耳菌棒,分别被承包给了7户农户。这7户农户也是在前期主动报名愿意种植黑木耳。
  然而到了2019年2月份,就在该将菌棒移植的前夕,这7户农户忽然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提出放弃养植黑木耳。
  “那7户农户还是担心养植这个不熟悉的东西有危险,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解释起那7户农户的临时反悔,翟正勇向记者解释。
  但农户可以反悔,养植黑木耳在城南头村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预定的菌棒无法退回,翟正勇和城南头村委决定那就由村集体自己来养植。
  村集体决定自己试种黑木耳后,翟正勇等第一书记可算是把自己全部投入进去,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黑木耳养植上。
  “翟书记、丁书记他们俩恨不得都住在地里,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黑木耳的长势,天旱时翟书记甚至是半夜也会去给黑木耳浇水,袁书记也跟着干活的农民一起挑挑子”,城南头村党支部书记曹允军告诉记者,而这所有的劳动均没有一分钱的回报。
  据翟正勇介绍,菌棒下地后,为解决技术问题,第一书记们广查相关资料,并利用快手直播学习黑木耳养殖技术,还通过全国木耳技术交流群向老种植户请教。晚上学技术,白天作指导,把基地当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在第一书记工作组及村干部的精心管理下,历时4个多月的时间,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还吸纳贫困户20余人到基地打工,实现人均增收2500余元,带动20余人脱贫。
  引进技术带动村民种植
  2019年,城南头村的黑木耳,整整装满了三大货车,净产木耳13000斤,为村集体创收四万多元。
  第一年试种换来4万多元的收入,坚定了第一书记们继续养植黑木耳的决心。在第一书记翟正勇的计划中,2019年还将继续扩大养植规模,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
  在翟正勇的协调下,邀请马庄镇的黑木耳养植大户侯荣祥进入城南头村养植黑木耳。“我们和他签订合同,将30万的资金交给他养植黑木耳,只需要每年交给村集体3万元的利润即可,黑木耳养植完全由他自主经营” ,翟正勇说。
  专业种植户进入城南头村以后,先后流转了一大批土地,用于养植黑木耳,同时,养植专家侯荣祥还带来了菌棒的制棒技术,除了供自己养植外还向同村其他想养植黑木耳的村民使用。
  “他在制菌棒的时候,用工也是我们村提供,村民在参与制菌棒的过程中也会用心学习制菌棒技术,为自己以后养植黑木耳奠定技术基础”,翟正勇说。
  第一年参与集体养植黑木耳的党支部书记曹允军,在2019年自己投资26万元,流转了10亩土地,继续养植黑木耳。
  据曹允军介绍,如今自己不光养植黑木耳,也拥有了自己的制菌棒车间,第一年投入的26万元,在今年已基本收回了全部成本。
  “目前囿于土地规模,没办法继续扩大规模,但村里已经有不少村民向我流露出了养植黑木耳的意向”,曹允军告诉记者。
  在曹允军的规划里,下一步会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从村里流转出一批土地,继续养植黑木耳。
  如今城南头村在第一书记工作组们的帮扶下,通过引进人才、联合培训、网络营销等多途径多渠道把木耳种植产业做大做强,鼓励指导该村走出一条集体制菌村民养菌道路,实现村集体及农民持续增收。
责任编辑:王军
新闻关键词:黑木耳脱贫种植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