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援鄂医疗队杜嘉慧:我只做了该做的事

2020-04-03 14:1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3日讯(记者 李宇歌 通讯员 杨学岭 杨慧慧 王小彤)3月30日,在武汉市武昌区为山东第三批和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举行的送别仪式上,鲜花与锦旗簇拥,印有“谢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武汉人民永远铭记你们”的鲜红横幅格外耀眼。作为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的杜嘉慧混杂在队伍里,情绪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些拘谨,这正是他40多年来一贯的性格写照——不大适应热闹的地方。 

  从2月20日随队前往湖北,40天左右的时间里,杜嘉慧先后随队转战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人数共计130多人次,出院患者达到7成以上。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或许再也没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可以让我感触这么深。”这是杜嘉慧对自己40多天武汉经历的一个总结。 

  转战两院 他坦言:我不孤单 

  杜嘉慧随队前往武汉的首站,是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院区东北方向一里外,伫立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院区也因此命名。“真没想到,100多年后,又一场战役会在这里打响”,杜嘉慧感慨。 

  在首义院区,杜嘉慧所在的医疗组负责80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每天四小时的进仓时间,杜嘉慧负责查房、处理医嘱、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等工作。“时间很紧张,基本巡视完一圈,差不多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无论如何都要跑赢的接力比赛,对手在黑暗中,狡猾且凶残,但自己并不孤单。“我们有一支很专业,很能拼的团队”。 

  为了能使每位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杜嘉慧根据患者每日的体征变化,不断优化调整治疗方案。“根据对患者的心率分析,观察肺内病灶吸收状况以及查验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的数值等方式,为他们制定出最合理的用药配方。” 

  一周时间,杜嘉慧所在病区的80多名患者中有60多人治愈出院,剩余患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

  同济大学光谷院区,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重症患者人数较多,且多半有基础病史,这给杜嘉慧和同事的救治工作带了新的挑战。

  但这种挑战所带来的漫长焦虑,敌不过救人危难后的一次喜悦。初到光谷院区,ICU重症监护室一名70多岁的男性重症患者病情危急,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杜嘉慧通过诊断,为患者制定了改善营养状况的医疗方案。通过治疗,两天时间后,老人的意识恢复了清醒。“他醒来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一直在用方言向我们感谢。感谢我们对武汉的支援,也感谢我们对他的救命之恩。”

  我只是在特殊的时间 做了应做的事

  杜嘉慧很不认同对自己“标签化”——“医生救死扶伤是自己的天职。这一次,我觉得只是自己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做的一件应做的事情。”

  他甚至觉得武昌区当天为他们举办的欢送仪式,有些“过于隆重”。“感觉我们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受不得这么大的礼遇”。但武昌区政府和人民显然不会这样认为——在援鄂和本地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3月30日上午10点,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完成历史使命,顺利封仓。下一步,将为恢复非新冠肺炎患者日常就诊做准备。

  在得到前线指挥部关于返程的通知后,除了隐隐“不甘”外,杜嘉慧对未来的工作计划早已“跃跃欲试”。在自己所在的临沂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室,“由于援鄂原因,科室抽调了一些同事,目前手术量非常大,我想尽快回去工作”。

  杜嘉慧同样不习惯别人用“伟大”来描述自己。在他看来,真正让他觉得伟大的事,刚刚在武汉发生过——在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和一名70岁左右年龄的女患者交流时,杜嘉慧得知患者的女儿正是本院的一位大夫,奋战在战“疫”一线已有两个月时间。“在院区的一周多的时间里,她女儿从来没通过任何形式向我们了解母亲的病情,也没有说过让我们关照的话,虽然这些事对她来说再简单不过。我们清楚,她是怕给我们的工作添麻烦”。

  “这座城市和人民,太伟大”,杜嘉慧感叹。

  将时间拉回到3月30日离行时的场景——在欢送仪式上,一名山东医疗队成员举起了武汉支援者为其印有感谢诗词的泡沫板,上面写道:“他日相见,楼台浓艳,凭栏望去,有江南春,湖边花,昙华林。林深处,故人笑整甜。”杜嘉慧讲,这也是他心中对于未来武汉的期许。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