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人民医院护师宋佳隽: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0-03-23 15:5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23日讯(记者 杨成喜 通讯员 杨慧慧)“到了武汉就等于到了战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决不能后退”,这是宋佳隽的军人爸爸悄悄地留在儿子行囊中的信,不知情的宋佳隽背着这封信踏上了这场属于白衣天使们的战斗,信封上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

  组建“尖刀班”直插病魔心脏

  2月25日,宋佳隽所在的山东援鄂医疗队接到第一个任务,需要组建一个15人的团队支援金银潭医院。

  经过层层选拔,宋佳隽成功入选,这是山东省首批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医疗队。

  没来武汉之前,就听闻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也是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金银潭给外界的感觉也一直是处在这次疫情的中心,这是宋佳隽日记里对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印象。

  “领队张院长更是给我们取名为‘尖刀班’,自然就是要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病魔的心脏”,宋佳隽向记者回忆。

  深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危重病人最多的重症病区。初到科室,陌生的环境,超乎想象的危重病人,各种不同型号的仪器设备,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还有全副武装后眼前模糊的世界和各种身体的不适……这些对于宋佳隽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经过两天的严格训练,2月27日,宋佳隽终于可以穿上属于自己的战衣,与前辈们一起去奋勇抗“疫”了。

  “因为我所擅长的专业是ICU,所以我被分配到了金银潭医院的南五楼。南五楼主要收治重症,危重症的患者”,宋佳隽说。

  病人与死神之间只有19分钟的“距离”

  在宋佳隽的日记中,3月14日的武汉是个阳光明媚的大晴天,恰是周末。白天8点到13点是公认最忙的班,但那天却平静的出奇。

  给病人换好最后一组药,抬头一看表是11点49分。马上要交班了,需要写一下护理记录与下班交接。

  在宋佳隽前脚刚踏出病房,后面急促的报警声骤然想起,心电监护提示病人心率为0。他迅速来到床边,此时已经摸不到他的大动脉搏动了。血压也在一直下降,立刻拿起对讲机大声呼唤请求帮助。

  撤枕头,放平床,拉下床挡,一气呵成。立即给予病人胸外按压,抬头看时间,11点50分。

  “换我来,给予肾上腺素针1mg静推,速度快!”

  听到医生的口头医嘱,宋佳隽立马抽好药静推完毕,病人依然没有恢复窦性心律,此时已经过去了5分钟。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在场的医护仍旧拼劲全力轮流给患者胸外按压。

  “继续1mg肾上腺素针静推!”病人依然没有恢复窦性心律。血压低到了30/18mmHg。

  时针与分针已经在表盘上完成了重合,10分钟过去了,几率越来越渺茫,一种无力的绝望笼罩着在场医护人员的心头。

  “继续胸外按压不要放弃!”医护人员依然在与死神进行着角力。

  在一次次的全力按压后,病人终于出现了微弱而又顽强的窦性心律,血压也恢复到了100/60mmHg以上。

  “抢救成功,记录一下抢救时间点。”医生喘着粗气说道。此时已经12点09分了,我们已经给病人连续心外按压了19分钟,1分钟120次以上,大家的护目镜上已经全部模糊了。

  不希望自己护理的任何一个病人死亡

  “我们来支援武汉目的就是治愈好我们的同胞,一起走向胜利,我不希望我护理的任何一个病人死亡”,这是宋佳隽写进援鄂战疫日记中的誓言。

  在宋佳隽战斗的金银潭医院的南五楼,每个人的动作都按了放慢键,但是病人的病情,又是快进键。

  笨重的防护服与隔离衣、起了雾的防护面罩、那刺耳的报警、写重症护理记录单、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吸痰、换液体,虽然做的都是同样的操作,却不像原来一样得心应手了,甚至是让宋佳隽感觉有点生疏。

  “更有一些没有见过的更加精密的生命支持设备,血滤机、ECMO,这些都是需要时刻密切监测各种参数,稍有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宋佳隽说。

  但是他没有退缩。查阅资料,以微信交流的方式向老师们请教,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业务,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工作中避免出现失误。他客服了种种困难,以扎实的基本功个娴熟的操作技能精心护理每一个病人。

  进舱就相当于打仗,进去以后必须全神贯注,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可以清晰的向肢体发出指令。这样才不会有一丝的操作失误,做任何操作之前都要先在心中过一遍,这样才能确保没有差错,没有意外。节省的不仅是自己的时间,更是病人的生命。

  宋佳隽将上述告诫自己的话也写进了援鄂战疫的日记中。

  最动听的话是“您辛苦了”

  3月17日,又是熟悉的夜班,在与上一班悉心交接后,宋佳隽不忘道一句“您辛苦了”。

  这已经是宋佳隽所在的这个护理大集体20多天来磨合出的好习惯。

  一句在平常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问候,甚至是一种几乎没有什么情感的问候,成了这时最神圣、最动听的话语。

  当听到来自同事的这句话时,意味着几个小时的紧绷神经终于可以暂时得以放松,意味着同事又一次顺利地走出那个层层防护的大门。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就是每班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患者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是必不可缺的。抗生素,雾化药,祛痰药,能量袋等等,每天几点用了什么药物,宋佳隽都必须详细记录并且签上名字,确保落实到位。

  比如血滤机病人做透析时,他要每小时记录一次病人的输入压,回输压,跨膜压。还要时刻关注着血滤机下面的抗凝剂,废液袋,置换液袋等等。如果没了需要及时更换,否则可能会导致病人提前下机,不能完美达到治疗效果。

  紧张的忙碌中宋佳隽期待着来自同事的问候,更期待着一声“疫情结束”的宣布。

  在宋佳隽的日记中,写着临行前母亲对自己说的一番话,每一个病人不仅仅是一个新冠肺炎患者,同时也是一名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更代表着一个完整的家庭。如果他们没有挺过去,那将是三代人的悲哀。而这番话,也时刻铭记在他的心上。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