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杨朝晖: 在一线积累经验,扎病房与患者交心

2019-10-18 09: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8日讯(记者 杨成喜 见习记者 韩双玥)看到记者的到来,患者对记者说一定要写稿表扬一下杨主任,他对待患者细心、用心杨朝晖乐呵呵地表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一直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什么想问的尽管说,我一定如实作答

  在一线,从无到有积攒经验

  1994年毕业杨朝晖就一头扎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当中,这一干就是25年回想起刚到工作岗位的那个时候,杨朝晖面露难色。原来,当时的临沂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受地方限制的原因,是条件最差的一个科室,不仅环境差,位置偏,而且床位少。“虽然科室人数不少,但却被有限的地方给限制住了,”杨朝晖说,“不过,也仅仅是几年的功夫。”

  2006年,感染科搬到河东区胸科医院(现临沂市人民医院东医疗区),有了足够大的地方,感染科的发展走上了正轨。

  2008年,重症手足口病在临沂市爆发。作为市里的定点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成立专门的手足口病房,病区从原来的2个扩大8个,杨朝晖从传染科转向专门负责手足口这一业务,每天的接收患者200余人。

  杨朝晖告诉记者,08年、09年的时候,医学界的手足口病治疗工作尽管有《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但是缺少临床经验。“所以说,那个时期最难的就是摸索这个治疗的经验。”

  为了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杨朝晖带领团队先是成立重症观察室,另外,每天下班之后,手足口病房里的每个医生、护士都会留下来开会,尽管疲惫,但没有人早退。杨朝晖和他的医护团队围在一起,对当天的病患情况以及诊疗心得进行交流,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推广,不合适的地方就一起改;就是通过这样的“笨方法”,让整个医护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09年一个小患者晚上出现肺出血症状,必须马上进行抢救。由于缺乏经验,让参与抢救的医生与护士都感到巨大的压力,“五天五夜的时间啊,我们不敢离开人,”杨朝晖回忆道,“也是经历了这次,让我们的经验又多了。”

  在摸索中,杨朝晖和他的团队探索出了新的就诊模式:分区分人。先是对医护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再分配,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他全部的水平;再是对病患病情分主次分区域治疗。“我们把重症的患者集中起来,也把核心的医护力量集中起来,这样成功率高了,死亡率也下降了。”

  从对重症手足口病情的摸索、试探治疗,到现在手足口病房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级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六项。杨朝晖和他的团队用十几年的时间,将感染科手足口病房医护人员的医术水平、专业素养发展的越来越好。

  去查房,主动沟通与患者交心

  杨朝晖的身影,如果不在门诊,那么就一定能在病房区找到。在杨朝晖看来,医生与患者之间应该要多交流,而且是心与心的交流。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杨朝晖告诉记者:没什么好方法,就是没事的时候就多往病房跑。

  一天跑2、3次病房,对杨朝晖来说,已经是常态,忙起来甚至周末也不得休息。他告诉记者,许多家长对病症不了解;有时候,年轻医生的经验可能还达不到,所以,多跑几趟也是值得的。

  手足口病区的病患都是孩子,而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长难免有情绪波动,所以,我们要耐心给他们解释病况、主动发现问题、交流问题,替病人着想,医生‘心到位’了,还怕患者家属不跟你‘交心’吗?”

  另外,杨朝晖所在的科室坚持开展健康教育。每周把患儿的家长集中起来,让他们了解病情,知道症状,教会他们怎么观察、怎么预防。“我们这样做,也是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让他们能够了解最基本的知识,做好预防。”

  指引方向,不遗余力为年轻医生铺路

  据了解,近几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感染科的未来工作也有了新的方向。“依旧是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这是必须要做的;是抗生素的应用;我们现在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是肝病的防治,”杨朝晖说,“现在病毒性肝炎少了,但是脂肪肝、酒精肝逐渐增多了。”

  以前进的方向为基础,杨朝晖开始培养年轻医生。把自己知道的、积累了这些年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想不到,但身为老一辈的我们要为他们想到;就是往外送,让他们去学习。“从科室未来发展方向来说,就是我们先铺路,这样以后他们再走,就容易了。”杨朝晖说。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