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急诊前锋刘景艳:一饭三吐哺是急救前科的常态

2019-09-25 09:4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5日讯(记者 李宇歌 见习记者 韩双玥)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除了用来形容求贤若渴,但用来形容临沂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的日常,那也是再合适不过。临沂市人民医院急救前科主任刘景艳说院前急救科一顿饭吃3、4次是常态,24小时坚守岗位是常态,节假日不休息也是常态。

  主动请缨组建院前急救科

  2009年临沂市成立120指挥中心,到现在已经接近十年。回顾起这近十年来所经历过的点滴,有些动容。她告诉记者:“花十年的功夫有了现在的团队(院前急救科)应该是可以了!”

  2009年咱们临沂市成立120指挥中心,然后全市开始规范院前急救工作。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压力大,医疗风险高,突发事件多样且复杂,急救医师专业发展受限等诸多因素,愿意干院前急救工作的寥寥无几。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景艳主动站了出来,组建了临沂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这也是临沂市唯一一个独立建制的急救科室。

  “那个时候,我们只有2个固定医生。其他都是轮流着来的。”刘景艳笑着告诉记者。临沂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成立之初,医护人员不固定,救护车辆破旧不堪,仪器设备老化,科室开展工作步履维艰。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境,刘景艳从细微处着手:对每个轮转急救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制定管理规章制度,亲自维修车载设备器械,带领工作人员打扫消毒救护车辆。经过辛勤付出,终于打开了急救工作的新局面。

  “医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刘景艳说,“为我们科室增配新型救护车,增加固定医护人员,增添必需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经过不断努力和改进,临沂市人民医院的院前急救工作走在临沂市前列,成为临沂市院前急救工作的标兵和规范。

  争分夺秒,一饭三吐哺是日常

  当记者问到院前急诊科的工作常态时,刘景艳笑着告诉记者,一顿饭吃3、4次是常态,24小时坚守岗位是常态,节假日不休息也是常态。

  在刘景艳看来,时间观念是院前急救科每一个医护人员必须摆在第一位的工作守则。“平日里,我们和院里商量,饭点送盒饭到科室,不去餐厅就餐,就是为了‘一有呼救立即出动’,什么叫争分夺秒,就是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所以,在院前急救科的办公桌上,总是能看到吃了没几口的饭菜。

  另外,刘景艳向记者介绍了平常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据了解,每天进行交接班时,医护人员都要认真检查车上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并且不定时进行抽查,“我们必须要保证车上备用物资的充足,不然就是拿生命当儿戏!”

  有一次,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沂南县救治,因当地治疗条件有限,家属希望能赶快转往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更好治疗。

  接到转院请求后,忙乱中,刘景艳先是考虑到病人需要紧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立即选派最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出诊并及时调度救护车赶往沂南转运病人;接着又部署好下一步的抢救工作,联系好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接收病人,就这样,病人安全转运,接受了及时的专业治疗。

  不避霜雪 突发情况就是命令

  谈到院前急救,多数人只想到紧急出诊,而忽略重大灾难、事故等现场的急救工作。做为临沂市应急专家,遇到突发紧急事件,刘景艳总是在第一时间,亲自赶往救援现场实施救援。

  回想起2015年底平邑矿难,刘景艳记忆犹新。在接到紧急救援的指令后,刘景艳立即带领团队赶往事故现场,“当时情况比较紧急,接到指令马上就走了,路上下着雪,我们一点准备也没有,就知道现场需要我们!必须马上走!”刘景艳说。

  两辆车、两组人到了现场之后兵分两路,积极配合救灾人员,做好医疗后勤保障工作,刘景艳告诉记者,当时地面塌方的范围还在继续扩大,他们除了救援以外,还要轮流值班看守地面,原因是担心救护车陷下去了。“陷下去了还怎么救人呢?”无论什么时候,刘景艳始终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为救治被困矿工,她带领团队在零下20℃的野外日夜坚守,直到被困矿工成功获救。“这可能就是我们的使命吧,做前锋,永远不能后退!”刘景艳眼神坚定。

  尽最大的努力救更多的人

  回忆起院前急救科从无到有、由小做大的近十年,刘景艳动情地说把他比喻成自己的孩子。现在的院前急救科,正在打造急诊急救信息系统。她告诉记者,这样做,是为了缩短救治时间,使救援更有效率。

  据了解,临沂市人民医院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等。而急诊急救信息系统的建立则是为这些患者提供绿色通道的重要保障。

  “拿胸痛中心来说,院前与院内外的无缝隙救治对接,为广大急性胸痛患者特别是急性心梗患者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刘景艳说,“我们希望能够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救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