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科主任于建军:穿着铅衣斗死神 介入治疗守“鬼门”

2019-08-09 09: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临沂8月9日讯(记者 路雅平)“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三高也随之而来,但是这种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淡薄,这几大危险因素造成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也相应提高”。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科主任于建军这样给记者说。

  脑血管病形势严峻 患病率年增幅高达20%

  记者刚进到于建军主任的办公室,他就指着桌子上看似像红珊瑚一样的物品,跟记者说:“这个就是我们3D打印,打印出来的人体脑血管,现在咱们国家对脑血管病越来越重视了”。

  1991年,于建军到临沂市人民医院工作,一直从事神经外科。那时,临沂还没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

  1999年,到北京医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中心学习介入治疗技术,第二年,于建军率先在临沂地区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作为整个临沂地区脑血管方面的开创者,医疗手术覆盖范围对江苏等周边地区也有涉及。

  如今,于建军从事介入治疗工作已经整整20年。他介绍到,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改变了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思路,不用开刀就能治疗脑血管病。

  在他的带领下临沂市人民医院率先开展了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脊髓血管造影、颅内高血运肿瘤术前栓塞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抢救了很多病人。

  对于当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的情况,于建军告诉记者总体上每年以10%-20%左右的幅度增加。逐年递增的发病率,国家也意识到这种疾病对人的健康的危害,国家卫计委牵头搞脑卒中建设。

  临沂人民医院借南坊搬迁之际,也以更大的力度去完善这种组中建设的流程。“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也做过了大量的工作,像咱们这种静脉的溶栓在全国都是前两位,静脉的取栓和外科的这一些综合的实力在全国占第六位,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于建军说。

  介入手术 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谈起介入手术,于建军告诉记者学习介入手术方面的知识都要源于自己曾经的援疆经历。1998年,于建军援疆3个月,在这期间,于建军和同事们发现了脑血管病潜在的病人特别的多,但当时的医院针对这类病人却束手无策,无法给患者一个很好的及时的诊断,因为这类疾病只要发病就是急的。

  “我在这之前利用工作之余专门做了临沂市人民医院的一个调查,发现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这一类的病人神经外科几乎没有,大量的病人都是在急诊、神经内科和干部病房。对这类病人都是通过打针用药对症治疗,病人症状缓解了就出院了,但二次出血的死亡率达到60%-70%,来不到医院,甚至来到医院情况就很危险了”,于建军说。

  据于建军介绍,即使是神经外科做的动脉瘤手术的病人,也是在做其他手术时发现有这个疾病,进而选择手术治疗。

  在记者问到介入手术和传统手术的区别时,于建军这样说:“传统手术来说,对于脑部的疾病,比如动脉瘤,血管畸形,脑瘤,脑外伤我们都需要开颅,开颅手术对脑部的这种二次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它除了面临二次损伤以外还存在着颅内感染问题,它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要比介入治疗要明显的高。那对于介入治疗来说,它的途径是借助技术手段通过股动脉,大腿根周围的股动脉或者根据桡动脉,将介入材料运抵病变的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于建军表示,有了介入治疗技术,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已经从开大刀逐渐地向微创化、介入化去发展,更小的创伤解决同样的问题。有很多做完手术的病人,看不到伤口,感到很奇怪,这实际就是介入治疗的这种优势。现在介入治疗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来逐渐逐渐的替代了开颅手术,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

  带领团队 下基层 为群众服务

  “因为对于这个介入治疗来说,原来是我一个人,现在是形成了一个团队,每年的介入治疗和一些造影等有一千多例,使大量的病人能保住了生命并且达到了很好的生存质量,其实现在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就是脑血管病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我们除了每天的治疗外,在休息时间组织相关人员下基层”,于建军说。

  从2010年开始,9年的时间,于建军团队定期组织医生下基层,到大的社区、乡镇、服务中心等进行脑血管方面的讲课宣传和筛查。因为老百姓对这种脑血管疾病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预防方面。

  据了解,通过这些检查,确实也有了很好的效果。于建军告诉记者,筛查是在脑血管病的初期,在前十年于建军团队治疗的动脉瘤90%甚至是更高的比例都是破裂出血,现在根据我们上半年的统计是60%的病人是没有破裂出血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又是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组织一些学术会议,让下面基层的医院的大夫来听课、来了解、来认知、来筛查,筛查出来以后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去做,没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转到于建军团队所在的医院来,能够真正的实现脑血管病的治疗。同时还定期会到县级医院去进行指导工作,基本三区九县都走过了。

  于建军说,神经外科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体,是一个综合体。随着神经影像、显微技术介入技术以及介入材料的发展,神经外科才有了如今的体系,于建军更相信以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医疗机器人就可进入医院,医生就不用需要穿着铅衣,吃着射线进去,在外面操控机器人就可以了,尽可能的减少射线对人体的这种危害。

  穿着铅衣战死神

  采访中,于建军表示这个科室的医生都有着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进门的门口写着‘当心电离辐射’,我们这一批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是真真正正接触射线的人,因为我们就在整个C型臂下,只要在手术台上就会和射线打交道”,于建军说。

  于建军告诉记者,穿着防辐射服的医生被称为‘铅衣人’。说着,于建军就从衣柜里拿出了他的‘战袍’,据了解,铅衣重大约在40斤左右。

  “由于辐射大,做手术时所有医生都会穿‘战袍’去‘战场’,去和死神和病魔作斗争。我们的医生做完手术,大多数都是整个衣服全湿透了,所以这不仅要求你有体力,更多的还是要有献身精神”,于建军说。

  于建军清楚地记得自己在2015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做完手术也是比较劳累,不小心滑倒了,导致腿骨折。但也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就返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于建军表示,从事这个工作本身对人体的伤害它就是无形的,做手术的过程中发现骨质疏松,这可能跟这个介入工作也有关系。

  随后,在记者问到的那您做过这么多手术,那最久的一台手术是坚持了多久于建军说,我们开颅手术我们神经外科做的时间最长的是20多个小时,从早上起来8点上台到次日凌晨4点下台,对于介入治疗来说,它把手术时间明显缩小了,面对一个复杂的动脉瘤来说,一般在两三个小时就解决了。他回忆到,之前做过一个也是做了一天,做了10多个小时,脑子一共7个动脉瘤,我们通过一次性的介入治疗达到了治愈。

  于建军除了是一位外科医生外,还是一位研究生导师。他笑着回忆到,前一阵学生打电话来,说要给他个惊喜,他赴约后看到的是显眼的横幅,上面写着“二十载芳华已逝 再回首桃李芬芳”。

  真正的从事这个介入工作20年了,在他的正确带领下,学生们也慢慢喜欢上这个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最能体现大夫能够治好一些疾病,将面临死亡的病人转危为安成为了他们的方向。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