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八中学教师吕凤霞读书心得

2020-10-26 14:5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6日讯 近日,临沂第八中学教师吕凤霞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如下:《园丁与木匠》的作者是美国的艾莉森?高普尼克,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作者用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剖析、探究儿童成长的轨迹以及轨迹背后所隐含的心理学基础。同时,作者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以及三个孩子的祖母,从亲子关系来看,又有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对于育儿的做法让我们看起来熟悉而信服。这是一本专业性强、指导性好的书,值得一读。但是,作者的生活环境是美国,对于生活在中国国土的儿童和家长来说,国情不同,其育儿经验可以参考而不能照搬。因为是译本而不是原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不像读本土文章那样流畅;又因为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本人水平有限,感到读得囫囵吞枣而又一知半解。但是,人的成长是有规律可遵循的,看完这本书,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严谨的治学态度
  国内的育儿书,多是通过描述儿童成长的事例阐述道理,而本书则多是通过科学实验说明原理。比如“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生活环境中,婴幼儿的注意力总是被他们最有可能学到东西的事件吸引”。再如:“事实上,最近的一项研究考察了自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的智商测试分数,结果发现,人们每10年就多得3分,所以平均分数比100年前高了30分。”类似的语言描述比比皆是。她的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体现了作者所具备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读者读起来也更有信服力。这使我想起胡适先生曾经锐意弘扬的科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联系当今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到临床实验再到接种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也正是遵循着既大胆假设又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探索式学习与掌握式学习
  在《边练边学》一章中,作者比较了探索式学习与掌握式学习的不同。
  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地探索各种可能性。婴幼儿的注意力总是被他们最有可能学到的事件吸引。而青春期就像童年早期一样,注定是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神经科学家对青春期提出了双系统理论。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相互作用。
  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和动机有关。这可以让青少年渴望达成每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愿望、体验每一种感觉。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语言特别敏感。有时家长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的口气不对他的路子,他们都有可能暴跳起来。
  第二套系统设计控制。它会引导和控制那些让人沸腾的能量。这是一种抑制冲动和指导决策的系统,它鼓励长期规划和延迟满足。让学生多参加体验活动,有助于大脑的改变,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作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掌握式学习与其说是让人变得更聪明,不如说让人变得更愚蠢。显然,作者更提倡探究式学习。她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我们在教学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恰是不谋而合的。
  爱学生,不为什么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在《不为什么》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幼小的冰心曾问她的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温柔地、毫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是呀,母爱是无私奉献的,又是无条件的。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最终会引起你在育儿理念上的革新。育儿要像园丁养花育苗一样,让那些花儿长成自己的样子千姿百态,而不是像木匠打家具一样,有固定的模式千篇一律。要做到像园丁养花一样育儿,你的动力源泉就是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
  爱孩子,就把他们当作花园里的任何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一样对待,给他们提供一个宽容、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任其自然生长,长成五彩缤纷的样子,而不是像木匠那样在生产流水线上作业产出相同的产品。爱孩子就是接纳孩子的全部,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他们的事情。纵观当今社会,许多父母则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名次等外在的东西,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结果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则不能集中精力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传统文化。《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师本来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立德树人本来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老师爱学生,就犹如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冰心的母亲所说的:“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爱学生,也不为什么,只因他们是我的学生!(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
新闻关键词:园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