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八中学教师张英:家庭教育中的“派遣”之殇

2020-05-09 16:5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9日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20年4月的第一周,应该是鸡飞狗跳。

  不知道是复学在望的激动使然,还是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繁杂的原因,原本平和安稳的线上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忽然多了几个不按时上课的孩子,时长不足的孩子,作业执着不提交的孩子,原本需要付出百分之八十五的精力关注这些孩子的,突然好像得全力以赴来关注应对。

  从周一的班会开始,我做了比平时多很多的努力,但最终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今天下午一点半左右,阿超爸爸打电话说孩子离家出走了!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对于他连续几天不交作业,上课时长不足,不及时完成健康上报打卡的问题说了几句。“仅此而已”,阿超的父亲特别强调,“我没有动手打也没骂他,在家的这段时间,他好像越来越叛逆,我感觉自己很会教育人的,怎么就那他没办法了呢?”

  我相信阿超父亲说的是实话,也理解他的那份纠结和无奈。当原本对孩子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当角色转换过了一把当班主任的瘾,当父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当自己的引以为傲的教育经验遭遇了青春叛逆,阿超父亲的反应实属正常。

  阿超父母都是忙于经营的生意人,疫情宅家之前,对孩子管教基本属于散养,宅家期间与孩子朝夕相处,发现诸多以前没能发现的问题,经过努力,亲子关系有所改善,而复工之后又回归原点。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种得而复失的关系,对于孩子来说,一定是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一个人在家可以自由掌控手机电脑的时候,父母陪伴的再次缺失,自制力的不足,原本就没得到彻底解决和修复的亲子关系,自然而然会回到原点,甚至更糟,以致发生离家出走事件。

  我想起心理学家庭治疗中的派遣理论和它的五种偏异。所谓“派遣”理论,是指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忠诚和孝顺关系,很自然的父母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交给子女去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派遣”。

  但请试想,受到委托、派遣的一个孩子,得到许可、受到鼓励,带着一项使命要离开父母的圈子到外部世界去。但这种出走,经常是受到父母严格控制的,而且其目的宗旨主要是为了完成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父母尚未实现的追求,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实现这些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任务,现在由父母交给了孩子。就像阿超父亲和孩子交流反复强调的:“又不用你干活,就让你好好学习就行,我和你妈没考上大学,你总得考个大学吧?”像这种“期待派遣”真的非常非常普遍。

  对于很多人,自己没能完成的梦想,自己的损失只有通过自己的孩子才能弥补回来。这样一股强大的成就动力,驱动着一种极其激烈的派遣过程。家庭驱动的这种“成功上瘾综合征”是导致孩子身心障碍的重要原因。

  派遣理论中的五种偏异,就准确的解释了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基本类型和根源。比如忽视孩子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给孩子的目标太多,让孩子无所适从的“任务冲突”;父母要求不一致,教育不能形成合力的“孝顺冲突”;被不合理溺爱成“巨婴”;还有父母管生不管养的“失职失责”。

  阿超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印证,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然要花费些心力,和阿超父亲沟通的时候,聊了很多,但也没有太大作用,但愿有机会能帮到他们。

  真的,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原点,是一个人建立思想、情感和性格的发源地。家庭教育实在是重中之重,如果为人父母者都注重研讨子女养育的科学方法,我想,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吧。(作者:临沂第八中学教师 张英

责任编辑:王军
新闻关键词:派遣家庭教育